全文总字数:3229字
文献综述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罗斯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大家,他作品的基本内容的大多是对“被欺凌与被侮辱者”苦难生活的真实反映和对贵族资产阶级恶劣德行的揭露。这些作品中处处闪烁着人道主义思想的光辉,又都在不同程度上渗透着宗教道德思想的宣示,强与弱两个方面极其复杂地交织在一起。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影响了俄国文学,甚至是世界文学的发展,就如德国文学家朱利叶斯在其专著《陀思妥耶夫斯基其人其作》(1928)中所说的那样:“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影响力就像歌德或席勒那样,甚至已经是如同莎士比亚那样发生了作用....”。
而对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研究也是一直是各国文学研究的热点,一方面是因为他的创作思想本身具有高度的复杂特质,而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作家所处的时代本就是俄国历史上最错综复杂的时期之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具有巨大的艺术表现力,特别是在心理分析的技巧上造诣极高,鲁迅称他是“人的灵魂的伟大的审问者”,说“他把小说中的男男女女,放在万难忍受的境遇里,来试炼它们,不但剥去了表面的洁白,拷问出藏在底下的罪恶,而且还要拷问出藏在那罪恶之下的真正的洁白来。”(1926年lt;穷人gt;小引)所以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进行研究是有重要意义的,本文首先将对这些研究进行综述。
- 国内外相关研究
- 国内研究状况
对于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研究在国内研究中一直是一个热点,在近些年国内的硕博士论文之中,部分学者从主人公的人格分裂入手分析,如哈尔滨工业大学贾茹的硕士文《lt;罪与罚gt;中拉斯柯尼科夫的双重人格研究》(2017年)中结合了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学说”分析了影响拉斯柯尔尼科夫人格结构失衡,进而形成双重人格的原因,并细致解析了拉斯柯尔尼科夫双重人格的具体表现及在双重人格背后所蕴含的时代意义。
吉林大学陈波的硕士论文《论lt;罪与罚gt;的艺术特色》(2004年)中也分析研究了小说以多元性对白为特征的复调结构以及作家描写主人公内心分裂的怪诞手法。部分学者从作家的思想层面和心理层面上进行研究分析,如吉林大学吴春丽的硕士论文《从lt;罪与罚gt;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超人皈依》从小说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的超人思想出发,解读了陀思妥耶夫斯基超人皈依的开始和破碎,以及作家内心的挣扎。花靖超和龚韶的《论陀思妥耶夫斯基lt;罪与罚gt;中的苦难意识》(2012年)中,同样深入剖析了作家的心理,论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对苦难的钟爱以及对其独特且深刻的阐释。
而华东师范大学张妍钰的硕士论文《lt;罪与罚gt;中的焦虑问题,研究》(2012年)另辟蹊径,从作品中潜藏的焦虑主题进行了研究分析,由赤贫和苦难引发的对现实的焦虑以及本我和超我的矛盾型焦虑和道德性焦虑都是该作者研究的方向及重点。
除了国内的硕博士论文,各大学术期刊刊登的学术论文报告中对于《罪与罚》这部小说的分析资源也十分丰富。皇甫世奎的学术论文《lt;罪与罚gt;的晦涩主题:基督精神》(2010)就从宗教这一角度出发,认为基督精神是小说的内线主题,论文中分析了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于宗教信仰的看重。
黑龙江大学刘锟老师的论文《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思想中的东正教文化内涵》结合了作家的经典作品分析了作家创作之中的民族宗教文化和宗教思想中的罪与罚观念,诠释了东正教文化的基本精神。除了宗教角度,上海大学何晓鹏老师的论文《苦难与救赎》(2004年)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阐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所处的19世纪所盛行的“伟人福音”学说和作家的宗教救赎思想对《罪与罚》的创作产生的影响,并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心理进行了评论。
在对《罪与罚》这部作品的分析中,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形象分析也有许多相关研究。步路遥的《浅析lt;罪与罚gt;中的拉斯柯尼科夫形象》(2020年)中,从人物心理的角度对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形象进行分析,从人物的心理活动并结合其“罪”与“罚”的一生得出对作品的理解,但作者只是从心理角度出发,显得有些单薄。重庆文理学院郑小芳的《lt;罪与罚gt;中的主人公形象及其悲剧成因》(2018年)中从“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面深入剖析了拉斯柯尔尼科夫的人物形象,并进一步从社会因素,生活环境以及错误的理论三个方面讲述了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最后落入这么悲惨的结局的成因。作者从小说内部出发,深入且细致的分析了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并没有结合作家思想及创作意图进行拓展分析。由于《罪与罚》的主线情节是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罪”与“罚”,所以对小说中的犯罪行为及犯罪心理的研究也十分丰富。
如华东交通大学的胡永华老师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犯罪主题的渊源》(2005年)是结合了《群魔》、《罪与罚》、《卡拉马佐夫兄弟》等多部作品并针对这几部作品中作家所创造的主人公的犯罪行为的犯罪原因进行了分析。作者将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犯罪原因归结为作家的个人经历、罪恶的社会现实以及深沉的宗教观念三个方面,但这仅仅分析了独立于作品情节之外的作家所代表的客观因素,并未就小说中具体的犯罪行为的犯罪原因进行剖析。
暨南大学闫美萍老师的论文《论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犯罪问题》(2004年)中通篇结合了大量的资料,根据资料分析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犯罪行为与传统的侦探小说中的犯罪行为的区别与联系,作者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犯罪既有情节发展的必然性又具备了众多的偶合性处理,并且将这种偶合性归因于作家的宗教情节。四川外国语大学何劲虹老师在论文《文学中的犯罪和犯罪学》(2014年)中提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于爱伦.坡的侦探小说的欣赏和推崇,而相关的只是有几部国内外名著中的情节论述了犯罪行为和犯罪学对于文学的影响。
- 国外研究状况
国外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较为知名的研究者有巴赫金、罗赞诺夫等,他们对作家的研究方向各有偏重。巴赫金对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研究重点是他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复调小说的创始人,他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不只是情节布局和心理描写那么简单,“复调世界突破基本上属于单旋律的已经定型的欧洲小说模式”(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1992年,第88页)。而罗赞诺夫对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研究重点则放在了其宗教信仰及其创作的宗教主题方面。就近些年国外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部分研究的学术论文来看,其中对《罪与罚》这部小说的研究角度各有不同。如通过话语标记语以及《罪与罚》这部小说中体现推论性特点用语的方面分析了这部小说(参考俄国学者谢苗诺娃A.M.相关论文),或从诗学的角度分析《罪与罚》小说的空间诗学特点(参考俄国学者伊万诺娃A.H.相关论文),或从语言学角度出发并结合文本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小说情节的独特的语言描写和创作中的语言风格对小说情节推动方面产生的深远影响(参考Matthew Richardsonlt;罪与罚中的语言模式gt;)。另一方面分析小说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相关论文中,多分析其宗教信仰问题,研究主人公在“罪与罚”中的心路历程及灵魂的救赎和索尼娅在主人公救赎道路上的作用(参考Ruddy Ericsonlt;拉斯柯尔尼科夫杀人缘由分析gt;),研究主人公所处社会背景及时代因素带来的影响问题(参考Jenna Weinerlt;罪与罚中的环境意识gt;),以及研究主人公本身的人格缺陷给他带来的悲剧性结局(参考Melanie Davidofflt;罪与罚中的诗学问题研究gt;)。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