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总字数:4250字
莎士比亚历史剧《理查三世》中理查三世人物形象研究
文献综述
- 序言
莎士比亚是享誉全球的文学戏剧创作大师,是盎格鲁——撒克逊文化(即英语国家文化)霸权皇冠上最闪耀的那颗宝石,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莎士比亚的戏剧在国内也拥有较为广泛的受众,但主要流传的大多为《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这样的悲喜剧,至于《理查三世》类型的历史剧,因为扎根于英国历史与文化传统,不为国人所周知。很多人对于历史题材的戏剧感到枯燥乏味,甚至连英美国家的读者也表示没读过莎士比亚历史剧。但从另一个角度考虑,国内关于莎士比亚历史剧的研究出现了空白,无疑是进行深入研究的大好时机。本文搜集了20多篇相关文献,在此汇总成为一篇文献综述。首先将对莎士比亚历史剧《理查三世》中理查三世人物形象的异化原因进行深入的剖析,从理查三世的真实历史记录与莎士比亚笔下人物形象的对比、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政治文化环境影响、宗教神学与人文主义的影响等多个方向展开讨论。得出结论之后,再拓展至国内外其他历史类文学作品,为当代的历史文学创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 正文
- 理查三世的真实历史记录与莎士比亚笔下人物形象间的对比
研究历史人物,首要的来源便是第一手史料与第二手史料,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但二者的界限经常并不明确。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帮助下,考古学也是信史的来源根据之一。
高继海在《莎士比亚历史剧与电影改编——以lt;理查二世gt;和lt;理查三世gt;为例》中指出为了刻画理查三世这个唯一的主人公,莎士比亚对历史事实进行大量篡改,将时间和空间集中化处理,把跨度十多年的事件压缩在时间长度为三年(1483年至1485年)的剧本中,并且把大部分场景设置在宫廷中。实际上,理查三世虽然在位仅两年,但展现出非凡的政治才华,比如援助大学、教堂,建立北方议会等;他也在推动司法领域无罪推定原则、保释制度等方面发挥过积极作用,并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法律援助体系,以及解除对出版印刷行业的限制;他还给剑桥大学捐款,给教会提供资金,并建立皇家纹章院。他是一个伟大善良的国王、一位德才兼备的君主。可惜的是他时运不佳,又受到莫须有的诬陷,因此背上了千古骂名,而实际上这些指控他的罪行没有一件是他犯下的。英国现在有理查三世社团,致力于为蒙受冤屈的理查三世平冤昭雪。
傅光明在《原型故事与理查三世的真历史》中作出推断,莎士比亚像那些影响过他的都铎王朝编年史家们一样,对描绘这个新王朝像善良战胜邪恶一样打败旧的金雀花王朝兴致颇浓。出于对新王权之忠诚,自然要把金雀花王朝末代国王理查写成一个恶棍。2012年,莱斯特大学考古学家理查德·巴克雷带领的一个考古队在莱斯特市中心的一个市政停车场发现埋葬理查三世地点,并通过骸骨确认,理查三世只是有点驼背,而非一条胳膊萎缩。简言之,现代科技呈现出的历史中的真理查,不是被莫尔和莎士比亚们篡改的“一瘸一拐,形貌如此畸形”的“驼背理查”。
邹羽透过他的《战马之喻:lt;理查三世gt;、人格国家和莎剧舞台上的政治文化转型》指出《理查三世》采用以都铎立场为写作起点的史料,其褒贬倾向不言自明。终结于“以国换马”这个荒唐诉求的理查形象,无疑也服务于伊丽莎白一世后期的主流意识形态。相比于理查人马连体的异态譬喻,都铎王朝开创者里士满在剧中虽迟至第五幕第二场才现身,却拥有正义君主的常态形象。从他以“诸位袍泽”称呼其追随者的出场语开始,他就不断强调君主与其随从者之间家人般的共享共存关系。国王理查因此具有都铎时代君主和中世纪君主的双重性:作为前者,他代表着践踏一切传统道德的非伦理政治行为,他呈现出永恒战争状态和政治上的非理性。理想化的里士满则在剧中同时解决了前现代政治中的自然状态和早期现代政治中的非伦理倾向。
这些作者都将真实的国王理查公之于众,与莎士比亚笔下的丑恶形象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些证据都来自于前莎士比亚时代的历史记录,一定程度上避开伊丽莎白时期政治因素的影响,甚至还有来自现代考古学和基因学的测算,无疑是可以被承认的。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