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总字数:3366字
文献综述
- 前言
路翎,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原籍安徽省无为县,生于江苏苏州。在路翎二岁时,父亲赵振寰因故自杀身亡,不久徐氏举家迁南京,其母改嫁。原名徐嗣兴,汉族。路翎是七月派中作品最多,成就最高的作家。他的创作,自觉地揭示精神现象的复杂、强烈、丰富,挖掘隐蔽的、病态的、阴暗沉重的心理,追求强力的、复杂的美,不仅是对中国传统美学,更是对民族精神的公开挑战,这在整个现代文学史上,也是不可多得的。他于1937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财主底儿女们》,中篇小说《饥饿的郭素娥》,短篇小说集《朱桂花的故事》、《初雪》、《求爱》等。其中小说《饥饿的郭素娥》被邵荃麟评价为“在中国的新现实主义文学中放射出一道鲜明的光彩。”
在小说《饥饿的郭素娥》中,作者路翎塑造了一个个悲剧性的形象,他用“生活的触手”描写了一个女人和一个世界。女主人公郭素娥被一个大烟鬼领拾后做了其妻,不久生活上又陷入了困境,丈夫丧失一切能力,他瞒着她丈夫与一工人私通,最后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这是一个有劳动、人欲、饥饿、痛苦、嫉妒、欺骗、残酷、犯罪,但也有追求、反抗、友爱、梦想所组成的世界,郭素娥这个带有悲情色彩的女性形象打动了当时的世界。而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形象,例如:具有“原始的强力”的张振山、追求“爱情、同情”的魏海清,一个雄强中带着一丝懦弱,一个柔弱中又带着一些反抗,这些也都是典型的悲剧性人物形象。
然而并非所有的逆境和不幸都能构成悲剧的冲突,只有当正面主人公在出于自己意志的行动中,遇到不可避免的不幸或犯了无可挽回的错误时才成为悲剧的冲突。按照美学的观点,悲剧就是顺应历史必然要求或具有肯定价值的社会力量个人,在具有必然性的社会冲突中遭到不应有的必然的失败、毁灭,从而激起人的哀怜、悲痛和同情,以致愤慨的审美特征。可以说路翎做到了在激烈的善恶、美丑、自我与异己的对立冲突中刻画人物精神世界的动荡与繁复。
-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直以来,对路翎小说《饥饿的郭素娥》进行系统而完整地研究的专著或博士、硕士论文很少,多数都是选择某一方面来论述,例如色彩描写、经典化历程、女性形象、神话与象征等等。且以学术期刊、学位论文和会议为主,如果以小说《饥饿的郭素娥》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人文与社科学术文献总库进行检索,截止到2020年12月31日为止,计有84个词条,包括55个学术期刊、9个学位论文、3个会议,3个学术辑刊、14个特色期刊,其中以《饥饿的郭素娥》为题的论文就有17篇,主要是《论lt;饥饿的郭素娥gt;的色彩描写》、《lt;饥饿的郭素娥gt;的经典化历程》、《lt;饥饿的郭素娥gt;:存在主义视域中的重释》、《背负饥饿的女人——郭素娥与六六形象分析》等为数不多的几篇。这些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在路翎小说研究中,女性形象尤其少,而小说《饥饿的郭素娥》更是少有的一部以女性名字命名的小说。从整体上来看,这类研究女性形象的研究成果较少,主要有以下几个: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的李雪松在2009年通过期刊《现代语文lt;文学研究版gt;》发表了论文《一个女人的悲壮史诗——lt;饥饿的郭素娥gt;女性形象分析》,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分析郭素娥这一女性形象所蕴含的内涵和美学意义;西南交通大学仝婧楠2014年在期刊《参花(下)》发表了论文《背负饥饿的女人——郭素娥与六六形象分析》,以郭素娥在饥饿困境中的挣扎与绝望,实现了其对“饥饿”主题的探索;浙江财经大学朱箫郡2017年在期刊《北方文学》发表了论文《“饥饿”困境下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与失落——lt;杀父gt;与lt;饥饿的郭素娥gt;的对比阅读》通过女性“饥饿”困境剖析、女性独立意识觉醒以及女性独立意识失落三方面解构作品背后蕴含的深刻意义。
(2)对小说中“原始强力”的分析。关于“原始强力”,路翎并没有对其给出概念性的解释和界定,但这种力量却渗透在小说《饥饿的郭素娥》的每一处。尤其是郭素娥这一人物形象,更可以说是这一精神的典型代表。郭素娥与刘寿春的婚姻关系,以及与张振山的偷情关系都是源于强烈的求生欲望。当这种用以寻求解放的方式遭到宗法社会制度的残忍迫害之后,她以生命的全部强悍作为猛烈的反抗,最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表现出震撼人心的原始生命强力。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和开创意义的著作有香港教育学院中文系的梁敏儿2010年在《红岩》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原始强力再议:以lt;饥饿的郭素娥gt;为中心》,从神圣的角度去梳理“原始强力”的提法,和现代各个不同流派之间的关系;西藏民族学院的李亚奇2014年在《楚雄师范学院学报》上发表的论文《lt;饥饿的郭素娥gt;:存在主义视域中的重释》,将郭素娥的形象置于存在主义的视域中进行重新释读,揭示其命运悲剧背后的根源及意义,探索路翎笔下所倡导的这种'原始的生命的强力'的精神价值与历史局限;清华大学中文系的李玉香2005年在《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通过文本分析,正是在这个用原始强力反对精神奴役创伤的背后,被掩盖着的恰恰的是作者质疑七月派用原始强力震醒麻木民众的主张而倾向于赞美美好人性的深层结构。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