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人物形象文献综述

 2022-04-29 21:22:34

文献综述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在欧洲大陆的影响下唯美主义运动在英国逐渐兴起并汇聚成一股强劲的文学潮流。奥斯卡·王尔德作为这一文学思潮的杰出代表,推动了唯美主义运动的发展并见证了它的惨淡收场。王尔德出生贵族之家,恃才傲物,行为不羁。这位英国唯美主义的代言人的文学天赋主要体现在诗歌、戏剧和童话的创作上,《道林·格雷的画像》是他唯一的中长篇小说。这部小说具有强烈的唯美主义倾向:辞藻美丽,意象清新,论述精辟睿智,有大量关于美的思辨和阐述。然而这部唯美主义的佳作在当时却受到不公正的对待,长期以来被贴上了“腐朽堕落”的标签。从维多利亚时期特定的社会价值观及小说表现出的道德倾向探讨这个问题有助于更好地赏析《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王尔德的唯美主义艺术观和道德观。

英国的唯美主义艺术家最具原创性的美学观念就是生活艺术化原则,即通过各种外在的修饰和内在的培养,把自己的生活变成一件艺术品。作为生活艺术化身体力行的代表,王尔德把他的这一理想鲜明地表现在他唯一的长篇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中。道林·格雷这一人物就是王尔德“生活即艺术品”这一信念的实验品。在小说中,王尔德试图展示一个人怎样把自己的生活变成了一件艺术品的过程。

唯美主义运动是19世纪后期发生在英国艺术和文学领域中的一场反社会运动,当时正处于维多利亚时代的晚期,英国已步入鼎盛时期,不仅在科技、工业、军事上称霸欧洲,殖民地与领土扩张更使全世界约四分之一的人口成为大英帝国的子民。但是,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和市井中产阶级庸俗作风的泛滥,普通大众的传统信仰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机。作为缓解精神危机的突破口,唯美主义应运而生。奥斯卡·王尔德作为19世纪80年代美学运动的主力、唯美主义的倡导者,是当之无愧的唯美主义文学代表作家,也是他将英国唯美主义运动推向高潮和顶峰。

结合《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序言,尤其是主人公道林·格雷的心路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归纳出奥斯卡·王尔德以下三条主要的唯美主义思想观、艺术观。一、艺术独立,脱离生活与自然王尔德认为美是至高无上的、超任何实物的价值,世上没有东西能有资格与美作比较;艺术是高于生活的,生活在模仿艺术,艺术的美与价值不存在于生活和自然中,艺术超脱一切。他还认为越多地去追求艺术,就应越少地考虑自然。他说:“一切坏的艺术都是由于重返生活和自然造成的,并且是将生活和自然上升到理想的结果。唯一美的事物,是与我们无关的事物。”王尔德以轻视的态度看待现实生活,并且对现实主义艺术方法不屑一顾。他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观点:艺术先于生活。这是对“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这一现实主义理念的无情反驳。二、艺术无目的,不为道德所约束唯美主义倡导艺术既不是镜子,也不是教化的舞台;艺术本来就不具备社会性和功利性。艺术被赋予的各种不同的使命的原因是人们为了自己达到各种各样的目的硬加上去的。正所谓“一切艺术都是毫无用处的”,意思就是说艺术不应当被利用去做什么。《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画家霍尔华德不愿展出他的画,不想用它来换取名与利,恰恰体现了王尔德反对利用艺术的创作主张。但艺术的无目的性、无功利性并不代表艺术没有意义和价值,艺术的价值就在于它本身。王尔德认为:“艺术除了自己以外从不表达任何东西。”他认为艺术是手段不是目的,只是为艺术而热爱艺术。在王尔德所生存的社会背景,尤其是庸俗作风、市侩哲学等因素使王尔德试图躲进“为艺术而艺术”的象牙塔中逃避现实,释放精神压力。他的“艺术无目的”的唯美主义观导致了他这种生存处世的方式。王尔德曾表达小说中的画家霍尔华德就是他心目中的自己,在《道林·格雷的画像》中,霍尔华德对道林的形象欣赏且崇拜,体现了作者对纯粹美与自由的向往,尤其是画家之死,表达了作家王尔德愿为艺术献身的情愫。三、艺术至上,现实不敌艺术与现实主义艺术手法强调对生活的再现所不同的是,唯美主义强调想象与虚构。王尔德认为好的艺术作品远离现实,应该借助有个性的艺术家的主观臆想表达美。王尔德尤其排斥理性对艺术作品的干预,在《道林·格雷的画像》的创作过程中,作者也试图排除理性干扰,注入强烈的情感感受。

在艺术和道德的关系问题上,长期以来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寓教于乐和为艺术而艺术。柏拉图虽然站在否定诗歌的立场上,还是将艺术的本质归结为对美的追求。亚里士多德、贺拉斯及其后的新柏拉图学派强调诗歌的教化作用,倡导寓教于乐。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作家卡斯特尔维特罗宣称诗歌的唯一目的就是为普通老百姓提供娱乐和消遣。英国重要的浪漫主义诗人济慈认为艺术创作是超越道德,超越善恶的。他在致乔治和托马斯·济慈的信中说:“对一个伟大的诗人来说,美感超越了其他每一种考虑,或者不如说消灭了其他所有的考虑。”103浪漫主义诗人的诸多论述昭示着唯美主义的来临。自法国作家戈蒂埃提出“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后,浪漫主义文学便开始向唯美主义过渡。唯美主义者反对艺术的功利主义,追求艺术的“美”,主张纯艺术。但唯美主义者并非生活在象牙塔里,他们无法回避社会生活现实。波德莱尔反对在文学作品中进行道德说教,但并不认为艺术和道德是完全绝缘的,他反对的是那种专为说教目的而写的作品。作为唯美主义运动在英国的中坚力量,王尔德的观点更接近波德莱尔。他坚持“艺术高于一切”,也没有将道德诉求完全排斥在外。

《道》讲述了一个荒诞但极富象征意义的故事。道林从巴西尔给他画的画像中看到了自己的美。由于担忧韶华易逝,再加上亨利的蛊惑,道林暗暗许下了一个浮士德式的誓言。不想一切竟然应验。尽管原先那个“可爱的年轻人”一步步走向堕落,他却永葆那令人艳羡的面容。他坏事做尽———逼死女友西比尔,谋害好友巴西尔,在伦敦社交界声名狼藉———可他总能泰然处之。原来岁月的痕迹、道义和良心的谴责全由那幅肖像承担了。在画像的庇护下,道林无所顾忌地追逐着个人的享乐,过着丑恶的生活。最终他的灵魂不堪重负。道林想和过去划清界限,重新做人。可当他用刀刺进那幅肖像的胸膛,企图抹去自己的过去时,那刀却杀死了他自己,“面容憔悴,满脸皱纹,令人憎厌”。那幅画也恢复原初的模样。《道》是“最能体现王尔德艺术审美与道德追求的作品”。王尔德生活在英国经济文化发展全盛的维多利亚时代。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经济快速发展,物质财富极大富裕。然而财富分配严重不均,贫富差距极为明显。

《道》主要以贵族宫殿式的庄园生活为背景,可主人公也偶尔出没于贫民区“及其肮脏的街道和没有草地的黑色广场”。这一时期的上层社会形成了虚伪、傲慢、冷漠为主要特征的道德观。这样的社会现实为唯美主义文学提供了滋长的土壤,王尔德宣称:“在这动荡和纷乱的时代,在这纷争和绝望的可怕时刻,只有美的无忧的殿堂,可以使人忘却,使人快乐。”到美的殿堂去逃避现实,去享受生活,这既是王尔德的做法,也是小说中人物亨利·沃顿、巴西尔·霍华德和道林等人的生活态度。好耍嘴皮子的亨利勋爵是小说中非常重要的角色。他常常以生活旁观者的身份评判他所处的社会。他玩世不恭,言辞犀利。他的言谈貌似奇谈怪论却不乏机智,往往切中维多利亚伦理道德的要害。他鼓吹及时行乐,游戏人生,认为美和道德无关,可以说正是亨利勋爵促使了道林·格雷的人性堕落。他尖刻无情地揭穿了上层社会关于婚姻的实用性和欺骗性———“婚姻的魅力之一便是能使欺骗的生活对双方都绝对必要”。他对维多利亚时代贵族生活的虚伪本质的刻画可谓是入木三分,他指出“人都会宣传一些自己不必在生活中实践的德行。富人宣扬节俭的价值;闲人侈谈劳动的尊严。”王尔德对他身边的人也是冷嘲热讽。亨利勋爵的舅舅费莫尔勋爵整天所做的事情就是“研究一门伟大的贵族艺术:如何绝对地游手好闲。”亨利本人是带有悲观色彩的享乐主义人生观的典型代表。由他之口说出的很多俏皮话看似诡辩之论,却精彩有趣耐人寻味。一方面,他的言辞切中时弊,是对维多利亚时期的虚伪残酷道德观的无情嘲讽和抨击;另一方面,他是从消极悲观的立场出发,拒斥“真”和“善”,一味追求生活和艺术之美,实质上就是随波逐流,麻痹自己的道德意识,盲目追求感官享受。亨利的论调败坏了道林·格雷,也通过道林败坏了更多人。毫无疑问,他是道林堕落的主要诱因,对道林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道林对画家巴西尔的一番话具有明显的亨利特征:“中产阶级在他们大吃大喝时发表道德偏见,交头接耳,并对比他们强的人的所谓的放荡行为议论纷纷,这不过是冒充时髦圈子里的人,表示跟他们所诽谤的人来往密切而已。hellip;hellip;你可别忘了我们是生活在伪君子的故乡。”然而,小说中人物的道德水准并不能决定作品和作者的道德水准。同样,亨利和堕落的道林的道德观念并不代表王尔德本人的道德观。

综合各类学者的研究,我认为,在涉及比较研究时,学者们倾向于对“为艺术而艺术”的美学观点进行研究,对于小说中经典人物的分析较少,对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探讨小说的思想意识与内涵,将是一个较好的写作方向。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