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红楼梦》的语言艺术文献综述

 2022-04-29 21:27:20

文献综述

《红楼梦》是清代文人曹雪芹和高鹗共同所写的长篇章回体小说,是中国古典现实主义作品中的经典之作,也被后人称为我国的四大名著之首。小说中,作者通过极具个人特色的语言对各个人物的形象、性格特点以及小说内容进行了丰富的表现,从而塑造出一批有血有肉、有声有色、各具个性的文学形象,成功地构筑了一个恢弘壮阔、生动形象的红楼世界,向读者反映出封建社会贵族生活中的人物阶级关系,同时也给读者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清代到现在,学者们对《红楼梦》的研究就没有停止过,甚至后世围绕着《红楼梦》的品读研究形成了一门显学——红学,这些例子可以明显地说明其艺术造诣之深。学者们在品读研究《红楼梦》的过程中,几乎人人都承认《红楼梦》这本著作的最大的魅力就在于该小说的语言文字。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中语言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品。在叙述语言方面,《红楼梦》可以说是一本雅俗共赏的书,作者创作时,在吸收和提炼了大量民间俗语的同时,也融入了不少的诗词歌赋等等。形成了既典雅又通俗的语言风格,给了不同的文学修养、思想水平的人以不同层次上的享受。同时,它也可以是一本蕴藉含蓄的书,作者运用含蓄的语言将深厚的思想内容藏在作品的深处,让不同的读者在品读的过程中体会到不一样的韵味。有人可以读出为人处事的道理,有人读出人性的纯真,也有人可以读出人性的卑劣。它也可以称得上一本传神的书,书中对大量日常生活和人物内心世界内心的描写,虽然是由生活素材中提炼概括出来的,但却像生活本身一样真实、丰富,天然浑成,没有露出任何人工痕迹。就人物语言而言,曹雪芹用细腻的文字刻画出来一个个各具个性、鲜活的人物形象,但凡是出现在《红楼梦》里面的角色,读者读了之后无不跃然于纸上,充满了个性之美,真正做到了“几乎隔房可辩其为何人口吻”。小说中,作者根据小说中不同角色的身份、地位、性格特征、场合、生活环境等因素的需要,巧妙地赋予了各个角色恰当的言语。如小说中的林黛玉、刘姥姥、王熙凤、薛宝钗等角色,她们的语言描写就很好的印证了这一点。此外,我们还可以从他们的言语中,体味到人生百态,看尽社会各阶层的生存状态,可见作者语言功力之高超。

论文的研究资料主要来源于我国诸多对《红楼梦》研究学者如梁扬、谢仁敏、杨小龙、岑泽丽、邹春霞、龙友元等学者发表的作品。梁扬和谢仁敏共著了《红楼梦语言艺术研究》,全书共分小引、绪论、上篇、中篇、下篇、余论六大部分。其绪论部分就是一部副其实的《红楼梦》语言研究史,追溯和考察了红学研究中有关语言艺术研究的历史与当下,在对前人研究成果充分尊重的基础上加以选择的吸收,并对未来的研究加以清醒冷静的展望。其后的上、中、下三篇是该书的主体,专论《红楼梦》的语言艺术特点及其成就。作者对《红楼梦》语言进行的是体系性的把握,即由宏观微观的分析考察,并特别注重论述和实证的互动,引领读者系统全面、步步深入地认识作品的文学语言,感受其独特迷人的艺术魅力。

杨小龙的《文心雅韵与俗情俚语的结晶——浅析《红楼梦》的语言艺术》对《红楼梦》的语言特色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学者在文中表示在《红楼梦》的人物语言和叙述语言运用中,最基本的语体是口语和白话,反讽表意是《红楼梦》的独创特色。因此,学者从三个方面对小说的语言进行了分析,分别为:人物语言是《红楼梦》的语言主体,以当时的口语为基本语体;《红楼梦》的叙述语言,以带有文言成分的白话为基本语体,但具体运用又变化多样;反讽表意是借助评述语言与叙述内容的矛盾来表达作者的真实意图。他旨在探究出《红楼梦》的简洁而纯净,准确而传神,朴素而多彩,具有浓厚生活气息和强烈感染力的语言特点。该文献对于后世对于《红楼梦》叙述语言和人物语言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邹春霞的《对王熙凤说话艺术的赏析》其通过对《红楼梦》中王熙凤语言的描写赏析,借此来更好地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思维方式——该人物游走于园子里的各种利害关系,在谈笑之间就可以传达她的用意,还能够通过不同的论证方式,使自己的主张能够被他人所接受。学者分别从三个方面对王熙凤的语言进行了赏析,分别为:王熙凤反驳规劝的说话艺术赏析;王熙凤俗语引用的说话艺术赏析;王熙凤类比的说话艺术赏析。她旨在提示后期品读研究王熙凤语言的学者们,在赏析她的语言辞藻的背后,更要看见她的内在逻辑思维。此外,她还表示《红楼梦》各个人物语言当中的很多俗语都是在人日常生活当中长期实践而形成的,在人们的对话当中会经常被用到。王熙凤的说话之道总是那么地具有生活气息,一方面须得益于她对谚语和俗语的巧妙使用,她在说这些俗语时,不仅仅能够凸显人物活泼幽默风趣的性格,而且很大程度上能增加她语言的说服力。该文献对后期研究《红楼梦》中的语言艺术有着一定的启发作用。

岑泽丽的《lt;红楼梦gt;中林黛玉的个性化语言研究》对林黛玉的语言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该篇文献作者一方面从林黛玉极具层次性的讥讽语言切入,另一方面又花了不少笔墨在她的诗化特征的语言上,以此来印证林黛玉是一个情感丰富和复杂的生命个体。独特的“林黛玉”式语言,有王熙凤的幽默风趣,却又多了一分典雅精致;同薛宝钗才华横溢,又是那么的率真率性;讥讽的学问更不似晴雯般直白了当,则折射出她清高傲世,空灵剔透。作者运用对比论证的手法,分别将“林黛玉式”语言与这三人相比较,在身份、文化素养和思想观念上切换四人的说话技巧,在共性中寻求差异。因此,研究她的个性化语言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和深入地去认识她和了解林黛玉真实的内心情感,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龙友元的《刘姥姥本色话语行为的语用分析》提到了刘姥姥种种称谓语的应用。刘姥姥这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物,开口之间即自然反映了她的社会地位、她的经济地位以及她对贵族的态度。该片文献从语用礼貌的角度来欣赏刘姥姥这个角色,分别从称呼语、避免正面答复、行为举止、生活经验与迎合听话人的心理五个方面来剖析她的语言与行为特色。而综观刘姥姥的语言,尤其是称谓语的使用,表现了自己对听话人的礼貌,尽量满足听话人的面子,进而达到自己的交际目的。她的这种对听话人的赞赏和观点方面的认同等以及满足听话人的需求给我们客观系统地分析人物的语言与行为提供了必要可靠的依据。

除了查阅研究《红楼梦》的中文文献以外,外文文献的别样视角为我接下来论文的论述亦作了些许补充。Li Xiaoguang的《A Study of Idiomatic Phrase Culture in a Dream of Red Mansions》,出自2019年社会科学、管理和教育国际会议(ICSME 2019)会议记录。该文主要研究了《红楼梦》中成语的运用,首先总结了成语文化,然后深入分析了《红楼梦》中的成语、成语修辞以及成语所反映的文化。而《红楼梦》中的很多人物在说话时经常会运用到成语增加其语言的感染力,因而研究《红楼梦》中的成语,挖掘其文化内涵,对分析小说中人物的说话技巧有很大的帮助。在中国文化艺术中,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学创作需要语言的支撑来塑造情境、传达情感、传承文化。对于《红楼梦》的创作来说,语言的作用不可小觑,从中可以看到我国语言文化的积淀和丰富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