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亟需大批语言文化人才协助开展各领域的沟通工作。汉语国际教育是配合国家战略的主要途径,面对汉语国际传播的新形势,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成为重中之重。
- 对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原则的研究。如:李泉(2009)(2010)提出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要体现学科特点,注重能力培养;要兼顾职业要求,注重职业特点。
- 对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周卫华(2009)提出了汉语国际教育”宽基础、强能力、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李军、王靖(2009)提出建立以孔子学院(课堂) 为主的实践教学基地,实施微格教学模式。黄桂凤 (2010)提出应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充分利用与东盟各国 联合进行人才培养的有利条件,减轻学生的学费负担,扩大就业途径;钱玉莲(2014)根据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探索院系联合新模式,培养适应国际化背景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国际化“三型一化“方案。
- 对课程设置问题的研究。如:朱永生(2007)、王诗萍(2012)等提出结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特点,合理安排理论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及文化性课程的比例,要突出应用性。何干俊(2010)强调了在课程设置中,要夯实基础汉语课程,强化文化类课程。李昊(2012)提出了要在课程设置中突出中西文化对比的部分,对外语类课程也要进行突破性改革。
- 对实习环节、实习基地建立及实践性课程的研究。如:朱永生(2007)、解晓楠(2011)、李春玲(2012)就具体实习基地的建立、海外实习基地的拓展和相关实践类课程的增加提出了一系列意见和建议。张如梅(2010)、朱晨(2011)分别结合大理学院和安徽农业大学的实践教 学体系构建,为实践教学提供了范例。王彬(2012)提出建立“校园实践—网络实践—异地实践”的全方位实践教学体系。
- 对具体教学方式和方法的研究。如:刘若云 (2009)、央青(2011)分别提出了课堂教学录像和案例法在教学中的运用,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使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能尽快地掌握和熟练运用基本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教学。
- 对一带一路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的研究。如安亚伦、段世飞(2018)中提出了汉语国际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即汉语国际教育机构在沿线国家布局供不应求的问题、三教问题、资源配置方式问题和汉语国际教育与传播法律法规不健全的问题等。其中对于三教问题,教师问题是其中的核心,也是重中之重。我国应加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的竞争力,加大对高校汉语教师和学生出国进修的资助力度,让更多的汉语专业人才“走出去”。在一带一路的机遇面前,汉语国际教师的培养应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合作与发展的现实相结合,注重培养既懂语言、又懂专业的复合型高端人才。张亚蓉(2018)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新形势下我们必将走出去与世界各国尤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流、合作。在此契机下,我们应促使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和国家发展需求相结合。面对一带一路沿线65国的学生如此复杂多样的教学对象,各高校在招生模式、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和发展创新方面等并未做出相应调整,培养方案大同小异。周艳芳(2017)中提出目前国内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海外汉语市场对汉语教师的实际需求还存在脱节的地方,即海外急需具有“国别化”能力的教师,而我们所培养的大部分是“普适性”的教师。各高校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应结合自己的地区优势,探索人才的国别化培养方式。
资料编号:[249578]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