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林语堂散文集《人生的盛宴》的语言特征文献综述

 2022-05-18 20:27:14

《论林语堂散文集lt;人生的盛宴gt;的语言特征》文献综述

林语堂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极富争议的人物,在他身上既反映了五四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旧文化、中西文化夹缝间的挣扎与痛苦,也体现了民族文化走向世界格局这一历史趋势,因此林语堂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思想变革历程的一个缩影。研究林语堂对于深入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有着重要作用。本文旨在通过探究林语堂散文在修辞手法、句式结构等的总特点,并分析不同类型的文章在句法,修辞等方面的特征以及比较彼此之间的差异从而对文本及作者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对于林语堂的研究已经持续了80多年,在总结最近的研究成果是,我们有必要去回顾一下以往对于林语堂的研究。如果按时间划分,对于林语堂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批评期、沉寂期、突破期和拓展期。

对林语堂的研究始于1926年鲁迅在《莽原》第一期上发表的《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鲁迅在文中提出了“痛打落水狗”的著名论断,公开批评林语堂姑息养奸和中庸妥协的态度。这是20世纪20年代最早批评林语堂的杂文,学界一般将此作为研究林语堂的起点。到了30年代,林语堂提倡“自我为中心,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作为革命文学家的鲁迅认为林语堂背离了五四文学革命的战斗传统。于是写下了《小品文的危机》、《从讽刺到幽默》等一系列杂文,对林语堂进行了严肃而真挚的批评。与此同时,其他进步作家也对林语堂进行了批判。其中胡风的《林语堂论》是30年代研究林语堂的力作。

从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林语堂在大陆文坛几乎销声匿迹,偶有提及也是作为“反动文人”这种负面形象出现。这一时期是对林语堂的研究的沉寂期。70年代末,随着思想慢慢解放,对林语堂的研究也翻开了新的一页。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的这段时间是林语堂研究的突破期。在这一时期,林语堂研究实现了四个方面的突破。一是流派研究上的突破:1979年陈金淦在《徐州师范学院学报》第3期发表了《评“论语派”》依据事实大胆地推翻了“论语派”是“反动的文学派别”的谬说。首先找到了进入林语堂研究禁区的突破口,即从流派研究的角度拉开了新时期林语堂研究的序幕。二是从与鲁迅交往的角度突破:1980 年 2 月,张梁在 《文学评论丛刊》 第 6期发表了《林语堂论——兼论鲁迅和他的交往与斗争》,文章从林语堂与鲁迅交往的角度,开启了林语堂研究的又一扇窗子。三是从史料发掘的角度突破:在1982年,馨陀编纂的《林语堂生平事略》在《漳州文史资料选辑》第38辑刊出前大陆学者对于林语堂出国后做了些什么,他的后半生是怎样度过的知之甚少。接着,万平近先生的长达4万字的《林语堂生活之路——兼评林语堂的〈八十自叙〉》一文在《新文学史料》1984年第3、4期连载,文章以林语堂的《八十自叙》为契机,比较系统和翔实地评介了林语堂的家庭环境、成长道路、人生经历、政治态度、思想性格、文学成就以及功过得失,在史料发掘的基础上努力还原真实的历史语境中的林语堂。四是从现代文学史的角度突破:唐弢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在第八章第一节里,著者对林语堂的生平与创作作了简要述评,并指出林语堂寓庄于谐,以幽默的笔调讽喻了当时黑暗的政治,文章具有“清淡、隽永、甘美”的艺术风格。在新时期的现代文学史上,首肯林语堂散文创作的积极意义,较之以往的一批到底,全盘否定、或者排斥史外,不置一词的做法显然是一种进步。

至此林语堂的研究虽有突破破,但基本上还处在零散的、局部的、微观的、浅层次的初步探讨阶段。

1990年以后 , 林语堂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这个“新”不仅表现为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质的提高。无论在深度或广度上,林语堂研究较之突破期都有了新的拓展。由此林语堂研究进入拓展期。

回顾近几年对于林语堂的研究,无论是思想体系还是文学创作,各方面皆有新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例如对于林语堂的思想体系,研究者们不再满足于对其思想体系的某一侧面做出分析和评断,而是渴望了解其庞大的思想体系中各个侧面之间的联系与冲突,以及他的思想内核,希望借此向读者还原林语堂的思想世界,从而展示出更加真实的林语堂。本文加下来将着重论述前人对林语堂散文的研究成果。1990年前对于林语堂的研究多为批判,且研究成果较为零散,故本文将着眼于1990年以后的研究成果。

9O年代对林语堂 的“幽默 ”进行研 究的有三篇论文 ,施建伟《论林语堂 的幽默观》(1989)、张健《精神 的伊 甸园和失败 者温婉 的歌——试论林语 堂 的幽默思想》(1993)及洪燕 《试论林语堂散文 的幽默》(1994)。施文考察 了林语堂幽默观从前期“重客观”到后期“重主观”的转变倾 向,作者认为林语堂前期幽默观 的思维 中心是 以西方 的幽默标准观察 中国的幽默现象 ,而后期幽默观的中心则是站在 中西文化交流的立场上判断及创作 。张文认为林语堂的幽默观反 映了其 自我心灵内在 而深刻 的矛盾 ,并认 为林语堂最终 建构起 了“发 现一静观一闲适 ”的幽 默理论 ,而且具有一种明显的浪漫主义性质 。洪文则探讨 了林 语堂幽默观 的三大要素 :一是达观 ,二是笑中带泪 ,泪中带笑 ,三是自然 。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