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两性关系自古以来就是人与人之间直接的、自发的、必然的联系。不过,这种关系又从来不是纯自然现象,而是自然现象、文化现象的综合反映。或许历代作家都不约而同地看出了这个道理,从而使文学作品中的婚恋主题总能获得延续和永恒。从这种意义上考察,“三言”“二拍”中的婚恋篇章是很引人注意的。这套短篇集中,以婚恋为题或涉及性的作品约占二分之一。由于婚恋或两性关系是人世间最寻常可见又最牵魂动魄的话题,“三言”“二拍”中那一大批有关作品,自然可以视之为显示人类进化、社会进步和文明进程状况的晴雨表了。
目前国内文学对“三言二拍”作品的研究很多,书中不少经典名篇都被拍摄成影视作品,深受人民的喜爱,目前国内对“三言二拍”作品的研究主要分三类。
一、对作品的整理考证、作家生平著述、小说时代背景和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的研究。
1、冯娜.浅谈'三言'、'二拍'的时代特征[J].北方文学(中旬刊),2019,(7):55-56.一文中,作者表示随着明代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这种新的经济因素。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的发展势必会带来思想的变革,催生出新的价值观念。正因为冯梦龙和凌濛初率先捕捉住了这种变化,所以,他们才创作出了诸如“三言”和“二拍”这样杰出的作品。文章指出“三 言”、“二拍”描写的是市民生活,表现的是下层人民诸如商人、妓女、手工业者等人的生活与婚恋状态。但“三言二拍”中也有很多的都以商人为小说的主角。在此之前的作品中几乎没有大量表现商人生活的作品。文章有效分析了“三言”和“二拍”中所体现出来的 新型婚恋观与商业理念。文章第一章通过对新型婚恋观的描述指出以下几点1、情高于世间的一切事物, 没有“情”世间的万物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2、,情就像一条绳索,它可以把 世间万物紧密地连接起来。3、情爱的欲 望是人最基本的、最正常的、最合理的需求。文章第二章通过对商人角色的变迁及社会地位的发展变化,强调经济在社会经济、政治、思想上产生的深远影响。文章最后表明女性婚恋观以及商人群体变化,体现了明独特的时代特征。晚明不少女性敢于冲破传统的束缚,勇敢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体现了她们对于“情”的追求,这恰好与明主要的时代思潮相合拍。商人这一群体在晚明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新的生产关系的出现不断发展壮大,世人经商或商人入仕都已成为司空见惯的事情。人们对商人的看法也有很大的改观,许多商人在经商的过程中非常讲求诚信,他们在经商发财之后,也会严格的要求他们的子孙考取功名。这些都体现出了明代新的社会时代特征。
二、古代文学作品中婚恋观(衍生到“三言二拍”中婚恋观)
1、贾安民.论古代文学作品探索古代婚恋状况[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6(4):100-102一文中,作者指出婚恋是男女个人结成夫妻关系的行为,是家庭成立的标 志和基础。但在我国古代,由于受阶级等级观念、社会价值取向等方面因素的影响,男女婚姻的基础往往不是爱情,他们的择偶标准也不同。文章第一部分通过对反应古代婚恋状况的课文如柳永的《雨霖铃》描写的就是文人与妓女之间缠绵的爱情故事等进行描述,揭示明清时期对女性婚姻的约束更加严酷,女性完全丧失了婚姻自由权,婚姻完全要遵从“三从四德”,不能够自由恋爱, 也不能够自由离婚。我们能看到的自由也只有想“三言二拍”这样的拟话本小说中了。文章第二部分通过对古代男女择偶标准的描述,总结出古代男女择偶的三条大方向,1、“门当户对”是男女双方共同的择偶观2、男方多注重品性和容貌3、文才、功名是女方择偶的首要考量。文章第三部分主要是对古代文学中婚姻制度展开描述,并得到以下几条结论:1、父母之命2、媒妁之言3、古代文学中反映出婚恋观的男尊女卑现象。文章最后,作者表明中国古代文学中所呈现的中国古代的婚恋状况, 实际上是对当时社会主流风尚和人的价值观的体现。
三、研究分析“三言二拍”中的人物性形象,揭示每个人物背后的意义。
1、 苏旎尔.论'三言''二拍'中女扮男装的人物形象——以双性同体为视角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10期一文中,作者表示“三言”“二拍”是明代最为重要的拟话本小说集。在这五部作品中,两位作者塑造了风姿各异的女性形象, 其中最有特点的一类便是女扮男装的人物形象。这些形象本身承载着深刻的内涵,一方面表现出了明后期对女性的尊 崇和女性意识的萌芽,另一方面也可以反映作者本人的性别观。作者力图结合荣格“双性同体”理论,重新审视“三言”“二拍” 中女扮男装的人物形象,透视该类形象所体现的女性人格特征和男性人格特征,尝试为“三言”“二拍”人物形象研究提 供新的视角。
2、刘译涵.杜十娘与纳斯塔霞形象比较[J].北方文学(下旬刊),2016,(1)一文中,作者主要分析了冯梦龙“三言二拍”中杜十娘的女性形象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白痴》中,纳斯塔霞的形象。这两个女性人物都是交际花类型,虽处在不同的时代与国度,但都是作家笔下美貌绝伦但命运凄惨的典型。文章通过比较这两个人物形象探究这种封建时代下层女性形象的共性和个性。她们在作者笔下都是男性心目中的被怜悯的女性形象,是大家空中的“天使”和“妖妇”,她们最终的结局都走向了死亡。不仅让人反思是什么导致了她们死亡的悲剧。文章最后表明,纳斯塔霞与杜十娘的悲剧是一种封建社会制度下不可避免的弱者的命运悲剧,在那个时代的女性处境中,这样的结局是一种必然。而在文字的表达和运用上,我们也可以感知那个时代的作者本身的态度与立场,他们虽然对这两位女性持同情、惋惜的态度,但终究没有脱离 自己时代的局限。也更不可能看到自身也是男性社会评判女性的一 个传声筒。
3 刘向群.'三言二拍'中僧尼形象分析[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一文中。作者认为“三言二拍” 中就塑造了商人、妓女、文人、官僚、僧尼等众多的人物形象,其中僧尼形象是 “三言二拍”中重要部分。并将这些僧尼形象 进行分类,然后通过分析,试图挖掘这些形象背后的 多层意义。文章第一章通过对“三言二拍”的分析,可以将其中的僧尼形象大致分为三类: 1、正僧尼并将其将其细分为两类:一 类是乐于助人的僧尼,有《李玉英狱中讼冤》中的曾虎二僧人;另一类是洁身自好的僧尼,主要是尼姑,有《闻人生野战翠浮庵 静观尼昼锦黄沙巷》中静观。 2、邪僧尼主要有如下特征:贪财或纵欲或二者皆有之,以及由此而导致的杀人等。而且老尼姑往往是贪财,小尼姑往往是纵欲。这部分人物形象占“三言二拍”的主要部分。有、《张淑儿巧智脱杨生》中的宝华禅寺众僧等3、高僧这类高僧也有两类,一类是起初坚守佛道,但因难守色戒而败道,最后悟道而成佛。另一类是点化败道者的高僧。有《月明和尚度柳翠》中的玉通和尚(败道者)和月明和尚(点化者)。第二章主要分析了僧尼形象体现的多层意义。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首先“三言二拍”中僧尼形象体现了因果报应观。认为“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一旦因缘成熟,因果报应终将到来。其次,可以了解晚明社会思潮和作者的道德观。文学形象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作品终归是对现实的反映。“三言二拍”中对僧尼纵欲大量描写的现象,有其深层的背景。再次,“三言二拍”对僧和尼的态度是有区别的,从中体现了作者的女性观念。僧的形象,除了邪僧,还有正僧、高僧,而且有意思的是高僧大都是由于女色而败道,而邪僧除了纵欲之外,还有不少是贪财或由此引起的杀人劫货等。而尼形象,除了极少部分“正尼”外,大部分是邪尼,而且尼姑基本上是纵欲 的。这种差别不得不引起我门的思考,笔者认为原 因大概有:第一,受佛经文学的影响。第二,受传统对女性观念的影响。“三言二拍”中对淫尼的塑造,总体上体现了作 者对女性违反道德要求的批判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