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视角下的汪曾祺小说研究的文献综述
前言:生态批评是当下较为独特新颖的一种文学批评类别,其主要研究文学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自其进入中国以来备受关注,针对当下中国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现状,生态批评研究可谓有着重要且实在的意义。汪曾祺被文学界认为是一位“准生态文学作家”,其作品中有意识或无意识表现出来的和谐自然的环境、人物、文化都有着极大的研究价值。用生态视角对其作品进行细度和考察,不仅有助于对汪曾祺作品的理解和人格的探究,对中国生态环境的现实问题的思考和解决也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一、生态批评的概念及意义
生态批评是西方二十世纪文学批评中最有影响力的流派之一,这一新兴概念在七八十年代首次进入大众视野。美国彻丽尔·格罗特菲尔蒂在《生态批评读本: 文学生态学的里程碑》一书中首先将“生态批评”定义为:“把以地球为中心的思想意识 运用到文学研究中,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她认为“生态批评是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之关系的批评”。这个定义将以往文学研究中的“以人为中心”转移到“以自然为中心”, 这使得文学超越了“人学”的基本范式,转而以更加宏大高远的视野来对文学活动进行观照。
生态批评的概念一经提出就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支持,这与当时美欧各国工业化发展如日中天而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有着不无密切的关系。美国的生态批评家贝特在其著作《大地之歌》中如是写道:“公元第三个千年刚刚开始,大自然已经危机四伏。大难临头前的祈祷都是那么相似。矿物燃料的大量使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限制了来自太阳的热量散发,导致全球变暖。冰川和永久冻土不断融化,海平面持续上升,降雨模式正在改变,暴风更加凶猛。海洋被过度捕捞,沙漠迅速扩展,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淡水越来越匮乏。这个星球上的物种正在加速灭绝。我们生存于一个无法逃避有毒弃物、酸雨和各种导致内分泌紊乱的有害化学物质的世界,那些物质影响了性激素的正常机能,正在使雄性的鱼和鸟变性。城市的空气混合着二氧化氮、二氧化硫、苯、二氧化碳等许多污染物。在高效率的农业经济背后,是地表土的天然功能已被彻底破坏,谷物的生长完全要依赖化肥。用死家禽制成的饲料喂养牲畜,造成了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崩溃的疯牛病,又传播给人类。”这样触目惊心的变化使得生活于这片土地上的有先见之明的人在不断收获钞票的同时也开始逐渐思考,人类是如何行至今天这一步,如果想要继续生存发展,又该如何同这个环境、这个世界握手言和?于是乎,关于生态的思考不断蔓延至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文学领域自然不外如是,生态批评在文学批评中逐渐成为一门显学。
关于生态批评的概念,本文采用广泛被认可的两种理论:一是美国学者布伊尔在九十年代提出的定义lsquo;生态批评可以简要地定义为本着拯救环境之精神研究文学与环境之间的关系。rsquo;,另一个则是上文提到的美国的彻丽尔·格罗特菲尔蒂提出的概念。很显然,生态批评关注的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布伊尔的说法比彻丽尔更加具体化,他将生态批评研究的目的简明扼要地概括为要拯救环境。这更使得生态批评在二十世纪的西方文学批评中因其持有的鲜明现实功利立场而独树一帜,也使得作此类文学批评,创建生态文学的特有文学史显得迫在眉睫。胡志红教授在《西方生态批评研究》中写道:“生态文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以生态整体观、联系观、和谐观作为指导思想、以文学作品为媒介进行思想文化批判。其主要目的是挖掘并揭示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揭示人类的思想、文化、科技、生产和生活方式、社会发展模式如何影响、甚至决定了人类对自然的恶劣态度和竭泽而渔式的行为,如何导致了生态的危机,进而促进人类的思想文化变革。”
- 国内生态批评的研究现状
虽然生态批评起源于欧美,但自其传入中国以来,在中国本土文化的熏染之下,增添了中国民族特色并获得了蓬勃的发展。曾繁仁、张华等学者把中国传统美学与生态批评联系起来,形成了生态美学理论。鲁枢元在《猞猁言说——关于文学、精神、生态的思考》中建议把生态学“接纳进诗学的领域”,认为“生态领域应包括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刘蓓提出“多学科的涵盖和包容、多种事物的关联、对思想变革的提倡、对人与环境关系现实的关注、对伦理立场的坚持,正是生态批评理论与实践的共有特征”的主张,并且提到,“从实践上看,目前在美英进行的lsquo;生态批评rsquo;已经突破了lsquo;自然写作研究rsquo;的局限”,“不仅可以用lsquo;任何方法rsquo;研究自然写作,还可以细察lsquo;任何文学文本rsquo;,甚至包括表面上看来完全是描写非自然世界的文本,解读其中的生态意蕴或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且,中国的学者善于将时新的生态批评研究方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他们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寻求生态思想资源,并赋予它们现代气息,比如,道家、儒家就是中国生态哲学的重要生态资源,比如余正荣教授出版的《中国生态伦理传统的诠释与重建》一书,就用生态批评的眼光来重新考量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可是,中国学者对于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生态意识的关注和考察还较少。但其实,中国的现当代文学较之传统文学更加具有以生态批评的眼光加以观照的意义。中国自进入近代社会以来,在列强的侵犯之下不可避免地被裹挟进工业化发展的潮流之中,生态环境也不可避免地遭到了破坏。现当代的一些作家作品之中,有意识或是无意识地都对这段时期中国生态环境的变化有所反应这其中包括二十年代的乡土小说作家、三十年代的京派作家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诸多当代作家等等。
- 汪曾祺的小说创作的研究现状
汪曾祺是一位跨越了我国现当代文学史的独特的作家,他的作品总是保持着其个人的风趣风味而自立于文学史之林。正是这种独特,使得他的小说一直以来倍受学者的关注,关于他的小说创作的研究则主要围绕着小说的文体文风、语言运用、叙事策略、传统文化、艺术渊源、美学个性而展开。汪曾祺的老师沈从文称其有“宠辱不惊”的态度,而关于汪曾祺小说的文体文风,评论界的大多也以一种类似于“平和冲淡,田园牧歌”的风格来概述。汪曾祺其实是一位非常重视语言运用的作家,这与其师从沈从文不无关系,他曾在《关于小说语言》中写到:“写小说就是写语言,lsquo;文字游戏rsquo;对小说家来说不应是贬辞。”汪曾祺小说中的传统文化意识是非常明显的,杨剑龙在《论汪曾祺小说中的传统文化意识》中提到,汪曾祺小说用抒情的笔调描摹民俗民情,勾画人情人性,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再现乡土文化及民族心理,堪称中国传统文化小说的代表。季红真的《汪曾祺小说中的哲学意识和审美态度》中就写道汪曾祺的小说中表现出了庄子的哲学思想,有着庄子不重人力而崇尚自然的浪漫主义精神。然而汪曾祺自己则在《自报家门》一文中表明其受儒家思想更为深远,他推崇曾点的超功利的率性自然的思想境界,自诩为“中国式的人道主义者”。汪曾祺的思想渊源对其作品中生态意识的影响将是本论文的一个重点。
近些年来,随着生态批评的发展,汪曾祺的作品因其蕴含的特有诗意更加成为文学批评关注的焦点。有越来越多的学者以生态视角来重新阅读汪曾祺的作品,对其笔下的水乡世界、市井世界进行挖掘分析。尤其是汪曾祺最为有代表性的文章《受戒》更是成为生态批评关注的重点,比如韦永恒在《论lt;受戒gt;的和谐生态美》中就运用新兴的生态美学理论对汪曾祺的《受戒》进行解读,指出《受戒》蕴藏着丰富的生态美意蕴,它的生态和谐美不仅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佛性与俗世人性的和谐上,而且也体现在充满了桃源牧歌理想的乌托邦式的社会中。以更广阔的视野来分析汪曾祺小说的生态意识的文章著作也日益增多,比如马延新的《汪曾祺小说的生态伦理叙事》,他从“生态伦理”的角度指出汪曾祺的小说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生态伦理思想,分析其创作体现了关爱生命的人道倾向,创设和谐的美好境界,孜孜不倦地关注和描摹处于边缘位置的人和事,在绿色文学里描绘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伍曙亮的《生态批评视阈中的汪曾祺小说》提出汪曾祺的小说侧重从爱与美的角度关照自然与人类的关系,蕴含着别样的审美特质与生态意蕴。史俊哲的在其论文《汪曾祺小说的生态主义解读》中主要以生态视角分析了汪曾祺小说中所蕴含的自然、文化、人性之间的生态互动关系,并且在探寻造成现代社会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上进行尝试。耿艳艳在《生态女性主义视域下的汪曾祺创作》中将生态批评与女性主义批评相结合,从女性生态主义的角度发现汪曾祺的小说自觉地表现出对大自然和女性的深切关怀,小说赋予了自然和女性以主体性,表现出女性与自然、女性与男性和谐融通的美好图景,展示出作家超前的生态女性主义哲思。杜作金在其论文《生态批评视域下汪曾祺的小说创作研究》中着重挖掘的是汪曾祺作品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生态关系,分析其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生态思想,探讨其作品中所隐含的生态隐忧,并且进一步的指明其生态意识对于时下的现实意义。这篇论文认为汪曾祺晚年的作品具有凄凉的悲剧色彩,对父权制度下的女性命运显得尤为关照,对商品经济浪潮过后的民族文化消失发出了真诚的呼唤,但都显得无能为力,为读者留下了无尽的反思。这些文章对本篇论文都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本论文将其整合归纳,试以更加全面和细致的眼光去探寻汪曾祺小说中各个方面的生态意识。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