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一、引言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通过语言,人们可以与他人交流,可以表达思想,也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据统计,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汉语,约占世界人口的23%;其次是英语(属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约占世界人口的8%多。然而,英语是当今世界上主要的国际通用语言,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讲英语,全世界75%的电视节目是英语,四分之三的邮件是用英语书写,英语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特别是在科学技术领域因此,为了更容易获得信息,我们应该掌握好英语。如我们所知,许多文学作品是用英语写的,其中之一便是小说。小说以其丰富的故事情节吸引着大量的读者,但由于大多数人并没有很好地掌握英语,在读英语原著书时很难理解其中深层的内涵及韵味。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做了一些努力来帮助他们更容易地理解和接收来自书面英语源的信息,翻译是帮助人们轻松理解英语的有效方法之一。把一本文学作品翻译成我们的母语语言,可以帮助读者理解故事,但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翻译不单单是源语到目的语的转换或翻译,它还涉及不同语言文化思想及思维方式的转换,按照作者的意图把一篇文章的意思翻译成另一种语言,因此翻译小说的译者必须能够正确地领会作者的思想。正确的翻译取决于读者,而翻译的正确性取决于我们翻译的目的,这个过程就是翻译的转换、适应性和等价。此外,为了翻译的准确性,除了副词的翻译外,我们还采用翻译移位、删除、添加等方法。删除意味着有一个词没有被翻译成目标语言,增译是指把原语的信息加到译语中去,翻译移位是指词类的意义从原语转换到译语中去。本研究中,笔者对《老人与海》三个不同译本中副词的翻译进行对比和分析。
二、正文
英语和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多、适用范围广的两种语言。关于二者之间的对比研究也展开得比较早。英语和汉语属于不同的语系,有诸多不同的特点,英语属于印欧语系,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英语和汉语属于两个不同结构类型的语言,英语是带有形态变化的以表音方式为主的屈折语,汉语是缺乏形态变化的以表音和表意方式结合为主的孤立语,语言符号的表现方式迥异。
早在1898年,马建忠编写的《马氏文通》,通过英语和汉语的对比,建立起西化的汉语语法。1932年,赵元任先生编写的《英汉语调初探》,以英汉语调对比为研究对象。1933 年,林语堂和黎锦熙分别出版了《开明英文文法》和《比较文法》,也是通过比较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建立起汉语语法。20 世纪40年代,王力、吕叔湘、高名凯等语法大家通过系统性、综合性的汉外对比,建立起了各具特色的汉语语法体系。
在英汉对比的落脚点和方法上,国内通常的做法是从细处(包括语音、标点、词汇、语义、语法、修辞)和大处(包括篇章结构、思维模式、文化心理、语用)这两块选择一个项目进行对比研究,也有将对比研究与语言教学、英汉翻译等相结合,还有一些学者从英汉语言的整体差异出发进行对比。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具体到副词这一类词的比较,一般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从宏观的角度,大体上比较英汉副词的差异。
林相周、李冬在《英汉翻译讲话——第五讲 形容词与副词》(1983)中指出了在英汉翻译过程中如何安排副词的词序,从词类划分、副词在句中的位置、英汉副词包含的意义三个方面來展开分析。蒋旭辉在《英语-ly副词的特点与翻译》(2003)中叙述了英语-ly副词在语法功能上的特点。李学在《英译汉中的副词翻译探讨》(2010)中,系统地阐述了如何避免英语中状语翻译成汉语机械地翻译成“地”字结构汉语,并从句义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了分析。
另外一种方法,就是具体到某些作品中英汉副词的对比。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