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梦小说《杨林》《枕中记》《南柯太守传》中的叙事结构浅析文献综述

 2022-07-11 15:45:12

文献综述

任何文本都不是完全独立的存在,而是其他文本相互交织的结果,并且共同处于一种文本间性之中相互交流对话,中国古代的记梦小说正体现出了这种间性特质。类似于“礁湖庙祝”、“黄粱一梦”的传奇故事之所以能够在中国众多志奇志怪的小说占有一席之地,绝不仅仅是因为作为源头的故事本身的结构精巧或寓意深远,更重要的是在于由此而生的后世作品对其进行的衍发,进而使之成为了一种系列。观察这一类传奇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尽管后人总是不断地设法对前人作品进行超越,但是文本之间始终保留着最基本的原型结构以及相似的故事构成要素,这就是文本之间不可避免的互文性特征。基于这一现象,我选择了记梦小说中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杨林》、《枕中记》以及《南柯太守传》作为分析的对象,来对这类小说的叙事结构的共同点以及差异性进行简要的分析。

为了对这三个文本以及记梦小说的嬗变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在反复阅读这三个故事的基础上,我对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了查证。在搜集文献资料的过程中,我发现目前为止对于记梦小说的研究仍然比较分散零碎,作为一种非系统化的板块研究散落于各个期刊论文之中,并且论文与论文之间的研究内容存在有一定的重合部分,因此对于这一问题的整合工作就显得格外重要。但总的来讲,现有研究成果之丰富,也的确为之后的研究做出了必要的铺垫,研究的视野几乎涵盖了这一问题的各个角落,对这一问题进行创新和总结的步履因而轻松许多。

在对这些研究成果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我根据研究的方向将与课题相关的三十余篇论文分为了四个大的类别:发展流变、作品分析、比较对照、原因分析,而对于这几个不同方向研究的分布也比较均匀,这也构成了此次课题研究的几个主要方面。值得指出的是,这些分类之间并非是完全隔离的,不同的论文对于记梦小说中的重要问题也会进行大体一致的反复申明,因而我们不能忽视这些研究之间相互渗透的趋势。

就发展流变来看,这一类论文对《杨林》、《枕中记》、《南柯太守传》这一类的小说进行了追源溯流,以寻求记梦小说的原本以及后世对其进行的发展演变。大多数研究都指出了这些文本在后世的变异和发展,出本课题选出的三个文本之外被研究较多则是汤显祖的《邯郸记》和蒲松龄的《续黄粱》,这两部作品被视作《杨林》、《枕中记》的直接延续,而汤显祖“临川四梦”中的另一部作品《南柯记》则是《南柯太守传》的衍发。除了这些受关注较多的作品之外,也有一些学者对一些稍显冷门的作品进行关注,如魏攀就对马致远与人合著的《邯郸道省悟黄粱梦》进行了同样详尽的分析,以此使我们注意到此类记梦小说变化多样而又万变不离其宗的特质。此次之外,也有少数学者选择了更为困难的源头研究,他们不仅注意到更早的中国古代文献中有关“梦”的记载,甚至将研究的视角转向了国外,指出古印度也存在类似的叙梦的原型结构,如刘桂雪《近三十年lt;枕中记gt;综述》中指出了记梦小说在源头上存在的源头的分歧,其中不仅包括中国古代的文献《搜神记》、《庄子》和《列子》,还提到了古印度的佛经。当然《搜神记》的“焦湖庙祝”已成为学者公认的原型文本,但这种跨越地区文化的结构相似性使得记梦小说蕴含相同原型结构的设想成为可能。

第二个方面的研究是对于某一个或几个文本进行的具体的理解和分析,本课题所选取的三篇文本《杨林》、《枕中记》、《南柯太守传》作为记梦小说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环节,都曾被当做具体的研究对象进行过细致的展开式分析。相对而言,《杨林》形成于“黄粱梦”故事的初期,故事的情节、结构都不太完整,稍有细节方面的描写,因而文学性相对差一些,研究价值也就不及其他两个文本;但作为对于这类小说的始源性创作,《杨林》的文学地位也是我们无法忽视的。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杨林》往往不是作为单独的研究对象而出现在论文之中的,多是作为“黄粱梦”的重要一环组成一次研究的一个部分。与《杨林》不同,《枕中记》似乎已经被视作是记梦小说的一个中心环节,因而吸引了大量的学者对其进行研究,如学者魏建华对《枕中记》的起源显示出极大的兴趣并对其进行了完整的论述、刘贵雪对近三十年的《枕中记》的研究进行了归纳整理,这些都显示出《枕中记》巨大的研究潜力。当然,由于其文学地位的特殊性以及叙述结构的典型性,《枕中记》更多的被拿来与其他的文本进行比较研究,这在后文会有更详细的叙述。《南柯太守传》虽然不是从“黄粱梦”中衍发出来的一个分支,但是他的情节与故事结构依然没有摆脱记梦小说的框架,并且其故事情节以及文辞描述在前人作品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美化,都使得《南柯太守传》成为记梦小说研究的另一个重点对象。对于《南柯太守传》研究得比较全面的是学者周承铭,他循序渐进地对《南柯太守传》之中蕴含的艺术价值、思想价值等做了详细论述,完善了《南柯太守传》有关深层内蕴方面的认识。还有一些诸如张金梅之类的学者,对《南柯太守传》的叙事时间做了分析,使得其表层结构的研究也渐趋详尽。

研究记梦小说的另一个方向是比较对照,也就是将不同的记梦文本的各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以突显后一文本在前面基础上所进行的阐发。上文中说到,《枕中记》由于文学地位的特殊性,常常被作为一个对照项与其他文本进行比对。在“黄粱梦”这一支流中,《邯郸记》被看做是《枕中记》的变体,因而经常与《枕中记》对比存在,如郑艳玲就指出了《邯郸记》在情节设计、人物安排、语言表达方面对《枕中记》的超越,这种超越不仅体现在对前一文本的空缺所进行的填补和完善,还显示出对于冗余的删除、对不恰当的替换等。但总的来讲这两篇文本的共有特征居多,因此《南柯太守传》与《枕中记》这两个不同支流的文本存在更多比较的可能性。除文本相似的叙事特征外,学者们热衷于比较《枕中记》与《南柯太守传》的立意之异,以及其中体现的更为深层的玄道思想,对两个文本表层结构之内的文化底蕴做出了解读。当然,《南柯太守传》出现了许多与《枕中记》不同的构成要素,这都成为重要的关注对象被学者们一一加以研究。《杨林》由于故事情节单一简单,往往很少被当做比较的对象加以分析,但也有学者抓住了其独特的叙述特征,将其与之前的文本进行对比,如王美红就把《杨林》和“烂柯人”中的不自然时间视作文本的共通之处进行了研究。

最后,以《杨林》、《枕中记》、《南柯太守传》为代表的记梦小说之所以能成为一种独特的叙事风格而为人们熟知,背后必然蕴含着一定的社会文化因素。在这一方面,学者们将原因分为两部分进行讨论,一个是社会历史的大背景之下所形成的文化潮流,一个是唐代士人独特的心理和态度,后一方面受到了较多的关注。大多数学者都选择对于中国士人这个群体进行研究,来深度探析这一故事原型是在怎样的心态活动中形成的,更有的研究者讲单独的作者和文本拿出来进行具体的分析,对作者内心进行更加有针对性的剖析,如陈佳就对《南柯太守传》中李佐公的思想进行过透视,使其更具说服力。同时,也有少数学者看到了这种心态产生的更为深层的文化背景,如孙欣洋指出了儒佛道三教合一的思想潮流对于记梦小说产生的影响,使这一问题研究更加全面。

总之,这些文献对记梦小说的叙事结构做出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使人们更多地关注到唐宋传奇上来,种种这些对于本次课题的研究会提供巨大的便利,我会在前人所总结的研究成果之上进行一次系统的整合和归纳,对记梦小说的发展流变进行清晰地梳理,并且试图去挖掘一些更加深层的内在结构和框架,来使得对于古代记梦小说的研究更加完整和丰富。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