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雷蒙德·卡佛短篇小说中蓝领阶层的形象分析的文献综述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目前国内外学者对雷蒙德·卡佛的研究概况,梳理总结了关于雷蒙德·卡佛的相关文献,结合我个人对雷蒙德·卡佛作品的理解,开展对雷蒙德·卡佛短篇小说中蓝领阶层的形象分析,并进一步对作品的意义进行探讨。
关键词:蓝领阶层 卡佛 极简主义
前言:雷蒙德·卡佛短篇小说中具有个人特色的除了“极简主义”之外,还有大量的蓝领阶层人物形象,这些蓝领阶层生活穷困潦倒,处处体现着作者独特的人生经历。小说中对话与环境也是沉默压抑的,作品中还有大量的留白即“极简主义”,这些特点彰显了作品中的悲剧意味,以及卡佛的“反美国梦”的思想。本论文将通过对卡佛短篇小说中极具特色的蓝领阶层形象进行思考、分析,解析卡佛的写作特点,对作品的社会意义进行发掘,了解作品的悲剧意味和“反美国梦”思想。并进一步探讨之前的文学作品对蓝领阶层的忽视,以及普通人的没有传统文学意义的人生是否值得书写。
对之后作家的影响
卡佛极为著名的“极简主义”对后来的村上春树以及中国的作家苏童、邱华栋、李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苏童日本谈卡佛》中提到:其实我不是崇拜,而是从中发现了一种自由精神。它吸引我,是因为他在我所有阅读范畴中,带给我一种崭新目光,一个新的切入点。所有雷蒙德·卡佛的小说,你都觉得在记流水账。照理,记流水账,水是往低处流的,但他这样的小说笔法,水是往高处流。我觉得它非常好地解决了我在小说创作中的问题,如何把日常生活与我们所探讨的关于人的处境问题、人与人、人与世界不可调和的关系处理好。流水账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这是我从他的小说中得到的启发。因为他切入得很成功。对于我,这等于打开一个新窗口。[1]村上春树对卡佛同样高看一著,他认为卡佛的作品中有着超越生活的与生俱来的幽默,有着不管命运多糟都要活下去的驱动力,他的作品中删去了大量的程式化的语言和不必要的修饰,他的作品以一个故事的形式,坦诚而温和地向你吐露心声。卡佛会对作品进行反复的推敲,直至满意为止。
卡佛的半生
卡佛出生于俄勒冈州乡间贫穷的锯木工人家庭,成长环境根本无缘文化的熏陶。他不到二十岁就和高中的同学结婚,并很快有了孩子,他为日常生活所累,但对人生略感幻灭的同时,却逐渐对文学产生了兴趣。
他人生的前一半充满了苦难与失望。失业,酗酒,破产,妻离子散,友人背弃,坠入人生之谷底。即便如此,他也未曾放弃对文学的追求。“自己归根到底,不过是美国的一名普通百姓。正是作为美国的平民,自己才有着那些非吐不快的东西。”这样的自豪感充溢在他的文学创作之中。[4]在美国文学的发展中,这种平民的没有传统文学意义的论调被长期漠视,因此,卡佛的作品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美国文学带来了一场更深层次的文学性的思考。
他晚年邂逅诗人苔丝·加拉赫,共同生活在一起。戒除酒瘾,重塑生活,这种被他自己称为“第二次生命”的平静氛围,孕育出了大量优秀的作品。苔丝把他的书房一直保持成原来的样子。[2]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