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英格玛·伯格曼电影中的救赎思想文献综述

 2022-08-02 11:01:52

英格玛·伯格曼电影中的救赎思想的文献综述

自上世纪以来,英格玛·伯格曼电影研究在国内外就已掀起一股热潮。伯格曼电影以简约的影像风格、沉郁的理性精神和对生与死、灵与肉等一系列问题的探索,开创了很多艺术表现手法,可见其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首先,国外对伯格曼研究的热潮持续不断,延续至今,成果很多,相关的著作更是层出不穷。仅在大英图书馆联机目录中简单检索“Ingmar Bergman”就出现208条相关信息,其中期刊论文19篇,均写于21世纪;相关著作187本,其中63本的作者为伯格曼本人。按照出版的年代分别为上世纪40年代2本,50年代的3本,60年代的23本,70年代的47本,80年代的31本,90年代的36本,21世纪的45本。从这些著作的出版年代,我们约略可以看出,尽管“伯格曼热”在上世纪年代就己掀,而伯格曼的研究高峰则出现在年代,其前后对伯格曼的研究兴趣处于持续平稳的状态。进入21世纪,许多学者们仍对伯格曼电影研究有浓厚的兴趣,仅2008年和2009年两年,就出版了伯格曼研究专著16本。除了文字形式的伯格曼访谈和研究资料之外,还有许多相关的音像资料。

其次,国内方面,由于伯格曼的影片在我国大陆没有公映过,因此,大众对伯格曼的影片知之甚少,评议基本停滞在高校和专业理论范围内。近年来,伯格曼的影片以电影拷贝之外的其他多种形式进入我国大陆,再加上与西方文化的交流日渐深入,伯格曼研究自上世纪末起,日渐受到重视,但相对于国外研究的丰硕成果,国内的研究仍十分单薄。迄今为止,中国大陆相关专著仅三本,沈语冰的《北欧电影哲人英格玛·伯格曼》[1],用三分之一的篇幅进行哲学分析,着重进行文本解读;刘天舒的《英格玛·伯格曼》[2]是一本介绍伯格曼电影风格及作品的小册子;林琳的《灵魂的拷问—伯格曼哲思电影之美》[3]在归纳伯格曼从影经历、个性特点及艺术风格的基础上,以伯格曼的四部影片作为艺术案例,阐发伯格曼电影的哲思之美。此外,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从1982年一2019年的期刊论文,可得以“英格玛·伯格曼”为标题的期刊论文50篇,在香港中文期刊网检索到以“伯格曼”为题的文4篇,内容不可得。

尽管研究伯格曼电影成为热潮,然而研究其中宗教思想的在以前并非主流,近年来此类研究逐渐增多。目前,国内外有不少研究伯格曼电影中的宗教思想,但多把宗教作为伯格曼作品解读的背景,并未将其影片的宗教内核作为探究的主要对象,当然因此鲜有研究伯格曼电影中的救赎思想,因而也不能提供在宗教内核揭示基础上的救赎之道。

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从1997年—2019年的期刊论文,与“伯格曼”“宗教”相关的论文篇数仅10篇。其中,期刊论文7篇,硕博士论文3篇,分别为罗聪的硕士论文《英格玛·伯格曼基督教题材电影研究》[4],赵然的硕士论文《一首心灵的奏鸣曲——伯格曼的女性世界》[5],潘汝的博士论文《英格玛·伯格曼电影的宗教情怀与艺术魅力探究》[6]

其中,潘汝是研究该领域的学者,共收录了3篇论文,其中他的博士论文对伯格曼电影中的宗教情怀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笔者认为,对这篇文献的阅读,将会对本篇论文写作产生较大作用。首先,对他的博士论文《英格玛·伯格曼电影的宗教情怀与艺术魅力探究》进行概括阐述,该文献分四章对伯格曼电影中的宗教思想进行了分析。第一章,结合伯格曼的成长历程,深入阐发了希腊和希伯来这两种异质文明在伯格曼及其作品中的冲突和融合。二、三、四各章则通过伯格曼具体作品的解读,阐发这些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探讨他对信仰的本质态度,梳理潜伏于影片中的某些宗教脉络。第二章,以伯格曼最伟大的现代寓言《第七封印》为纲,总领伯格曼影像的宗教视野—不断地否定、质疑,不倦地热切追寻否定传统宗教超验性观念的束,追寻现世的属人的神圣使命与信仰。着力表明,在超验宗教的废墟上,成年的人类必须承担责任、续写希望,为人类的信仰奠基。第三章,通过《处女泉》《假面》《狼的时刻》等影片的分析,表明在传统宗教遭到否定的语境中,成年的人类所必须经历的风雨沧桑和炼狱般的苦痛。本章从三个方面进行阐发人神的契约己经终止人和人之间的交流被阻隔人自身的统合被打碎,人性变异残缺。第四章,笔者力图阐明凤凰经火涅架,伯格曼领悟到“特殊的、直接的生活”的意义,探寻到“生命的真正根基与力量源泉”。通过《沉默》《呼喊与细语》《芬妮与亚历山大》等影片分析,提炼这样的观点伯格曼把“身体”与“欲爱”作为终极关切的对象,并赋予它们以神性的光辉,将它们作为信仰实存的另一种形态。最后总结全文主旨,并进一步指出,伯格曼是在“消解二元对立、融合异质文化”的热望中,抒写宗教情环、展现艺术魅力的。

通过阅读这篇文献,我认为潘汝所提及的“成年的人类所必须经历的风雨沧桑和炼狱般的苦痛”和“探寻到lsquo;生命的真正根基与力量源rsquo;”从另一种层面上来说,即是一种救赎,一种为了脱离痛苦深渊的自我救赎,所以学习借鉴该文献对我的毕业论文写作大有裨益。另外,由于该文献是博士论文,总字数达十几万字,所以文中涉及了两个方面——宗教情怀和艺术魅力。而对于我的本科论文来说,没有必要从这两个大角度切入,而应选择更小的角度行文,这也是我最终选择“救赎”主题的原因。

最后,我对国内仅有的几篇涉及伯格曼电影救赎思想的文献进行了研读,发现研究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缺乏系统论述。比如,《lt;第七封印gt;:横穿生命的救赎之旅》[7]仅仅围绕一部电影《第七封印》展开讨论。[李淼.《第七封印》:横穿生命的救赎之旅[D].西南交通大学.]二是多数认为爱是解决上帝存在问题的关键,是人们救赎的出路。比如,《痛苦与救赎:向两位电影大师致敬》[8]一文提到了《沉默》中的姐妹,《穿过黑暗的玻璃》中的父女父子关系的问题在于缺乏爱。[刘君.痛苦与救赎——向两位电影大师致敬[J].世界文化,2007.]但是,仅仅把爱作为人生困境的出路太过狭隘。三是把宗教作为伯格曼电影的背景解读,并未展现其宗教内核。比如,《宗教背景下的英格玛·伯格曼及其现代派电影》[9]仅仅是把伯格曼电影放在宗教这个大背景下,浅谈了电影中的某县宗教元素,而未深入研究电影体现的内容与宗教的深层联系,更为触及探索其中的救赎之路。[林国淑.宗教背景下的英格玛·伯格曼及其现代派电影[J].电影文学,2007.]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