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温瑞安武侠小说的写作风格文献综述

 2022-08-02 11:04:07

文献综述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金、梁及卧龙生等作家均已封笔,古龙6等优秀作家逝世,温瑞安成了“古龙之后,独撑大局”(香港作家倪匡语)的作家。20世纪90年代以后,温瑞安更是成了热点中的热点。有人说他可以与古龙相比,也有人说他甚至可以与金庸相比。对温瑞安的极力称赞和截然相反的贬斥,亦成了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武侠文坛上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无论是在香港、在台湾,在中国大陆,即使是在武侠小说已处于明显的不景气的时候,温瑞安的书仍照样畅销于市。至1992年,温瑞安出版的著作居然多达382部——这是令人难似置信的。

温瑞安的诗人气的多变及散文气的随意,对他的长篇小说创作是有帮助(局部精彩、语言有特色),却有负面的影响,即不利于严谨的结构和布局。这不仅是一个才能的问题,而是性格与心态的问题:诗人气的温瑞安难免冲动太多、变化太快而使心气浮躁。这对长篇小说的创作当然不利。更为不利的则是:温瑞安自信过人、任性亦过人,听惯了掌声,恐怕难有自省与自审的闲空,而亦少接受批评的准备,因而以他的才华,本可以克服某些缺陷而更上层楼,终于却没能如此,那只能说是性格所致了。 除此之外,长篇小说的叙事结构及其完整性、创造性的问题,一直是中国文学史中的头号难题,可以说是一个民族心理及思维习惯的问题。不仅俗文学是如此,纯文学创作亦是如此。我们是“诗歌之国”,向来缺乏逻辑思维的传统,以及理性建构的学术/艺术的传统。因而一部分长篇尚停留在讲故事的层次,而另一部分长篇则满足于“讲经”(即以“经”的思想作为小说的结构框架和情节发展的依据)。正因为此,金庸的小说结构之精妙才称得上是一种奇迹,而温瑞安缺乏结构意识及结构才能,反倒是很正常的了。不能不承认温瑞安想象力丰富,而且才华横溢。他的武侠小说创作,起点就高,虽说小说的结构总有些问题,但他的故事,却仍有许多精美的典范。对于“后金庸”武侠小说的创作及构思具有很高价值的借鉴意义。在这个基础上,我选择的研究课题是《试析温瑞安武侠小说的写作风格》,为了做好毕业论文,我通过查阅和分析相关文献资料,对撰写的论文起到了一定的帮助。

本论文的研究资料来源于国内诸多研究温瑞安武侠小说的名家书籍、著作,比如刘国辉、汤哲声和杨宗翰等作家的评论作品。这些作家要么是从事研究现当代文学,要么是研究武侠小说取得较大成就的教授或者是作家,他们的某些研究成果也得到了金庸的肯定。这些文献资料一方面并没有将温瑞安的武侠小说的写作风格作为一个独立的课题进行研究,这为论文的创作提供了较大的发挥空间,也充分体现了论文所具有的研究价值。另一方面,这些文献中关于温瑞安武侠小说中的武侠精神的分析以及评论,为我论文的成稿提供了素材、理论来源、实际范例等。

大体上讲,温瑞安的武侠小说作品——作者给其不同的作品取了不同的名号,有称武侠小说的,也有称“武侠文学”的,有的称“新武侠”,还有的称“超新派武侠”及“现代武侠”等——可以分为以下10 个系列:

①四大名捕系列;

②神州奇侠系列;

③白衣方振眉系列;

④神相李布衣系列;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