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纳兰容若的人生经历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
摘要:纳兰容若在其三十一岁的时候逝去,但纳兰词却在历史的长河中大放异彩。这不仅得益于他的才情,更重要的是丰富的人生经历为他提供了创作的源泉。纳兰的人生经历在纳兰词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不仅拓宽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创作手法,更增添了词的深沉感,同时也促就了词人的激烈情感在词中的爆发。
关键词:纳兰容若;人生经历;影响;纳兰词
一、文献综述
纳兰性德,原名成德,因避东宫之诲而改性德,字容若。他出生在钟鸣鼎食之家,是权倾一时的大学士纳兰明珠的长子,为满洲正黄旗人,身世显贵。他虽是蒙古裔的满族人,但却深受汉文化的影响,其著作十分的丰富,尤其以纳兰词闻名于世。纳兰容若并非世人心中风光无限、无忧无虑的贵公子,而是一个内心敏感、忧伤哀苦的凡人。他一生的经历让他的内心悄然发生着变化,而纳兰词将这种变化明晰地展现在了世人的面前。
历来研究者对纳兰词的风格界定,大致有三种。其一是真切自然,其次是哀婉绝艳,其三是凄婉兼豪迈。部分学者分别就此三种风格来挖掘其产生原因,其中研究纳兰词凄婉风格成因的文章最为庞多。
孙明霞在《略论纳兰性德词凄艳风格的形成原因》认为,纳兰性德尽管生活在清朝的“康乾盛世”,但如果将清朝放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却是封建末世。从这一大的时代背景出发,通过对纳兰性德人生经历的了解、思想轨迹的剖析,得出纳兰凄艳词风是由其所处的独特的时代背景、独特的个人经历等因素所决定的结论。不少学者也持相似观点。如陈晨《论纳兰性德凄婉词风形成的时代原因》认为,纳兰性德出身贵族,却写出了与其身份极不符合的凄婉清丽的词。这与当时统治阶级内部斗争连续不断,社会发展停顿,文坛感伤氛围弥漫密切相关。而纳兰性德满族人的身份又使他的创作与同时代汉族文人有所差别。可以说,个人因素与时代因素结合使纳兰性德的词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段莉萍《一曲封建社会的挽歌——简析“哀感顽艳”的纳兰性德词风的形成原因》一文,同样从时代,家世与个人方面探索纳兰词凄婉之由。此文的观点是:悲伤的时代精神给纳兰词笼上了一层厚厚的愁云惨雾,表面高贵实际已矛质重重的家世,又让纳兰“徽察忧危”、“誉于满盈”;人生理想不能实现,再加上失妻之痛等人生不如意之事,更让他悲从中来,不可抑止。所有这一切便是形成纳兰词风的内外因。
《论纳兰性德凄婉兼悲壮词风的形成原因》的作者乔玲希认为,纳兰性德词所表现出的强烈悲剧氛围,一方面是作者在那个特定时代、特定社会环境中的审美体验对客观现实的观照,同时也是一个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有志之士的审美理想的再现。
在当时尔虞我诈的政治环境下,康熙帝对周围的官员也是疑心满满,朝中上下人心惶惶,纷纷暗箱操作以求自保。在这样险恶的政治环境以及冲突不断的社会环境下,表面上的太平盛世并没有让当时的人安心,反而是处处漫散着惶恐不安与紧张牢牢占据了他们的心。纳兰容若处于这样的时代,他也隐隐感觉到了平静局势下的波诡云谲。一方面,他属于统治者的一派,与生俱来的血统注定了他处于被统治者的对立面,属于有权有势的强者;而另一方面,瞬息万变的政治形势随时可以将其丢弃在黑暗的深渊中,变成一无所有的弱者。他在《渌水亭宴集诗序》中写道:“此地田栽白璧,何以人称击筑之乡?台起黄金,奚为尽说悲歌之地?偶听玉泉呜咽,非天旧日之声;时看妆阁凄凉,不似当年之色。此浮生若梦,昔贤于此兴怀;胜地不常hellip; hellip;”纳兰心中的世界,恍如一梦,现实越美好,在其消逝的那一刻便越残酷。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