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禧bot的文艺现象研究文献综述

 2022-08-11 15:23:12

《论千禧bot文艺现象的审美技术化特征》文献综述

摘要:近来,微博 bot 作为一个新兴的社交平台被网络用户广泛使用,其中bot即robot的缩语,bot账号定期更新,其运营的基本要求是客观、公正,以一种“机器人”的状态,根据特定主题搜集投稿,再按照统一格式发布,在此过程中始终保留着中立和去人格化的特点。“千禧 bot”在“微博bot”领域运营时间跨度较长,操作较为规范,影响力较强,具有较为典型的文艺特征与探究价值。“微博bot”虽然在网络空间已风行一时,学界对此作出的反应尚显不足。在各类数据库中搜索关键字“bot”相关有效结果较少。目前国内数据库中仅有一篇以“千禧bot”为研究对象的专论文章,研究者从消费文化的视角切入,以“千禧bot”为例,对中国网络空间的特有产物“微博 bot”作现象透析。其余有关“微博bot”的研究论文中,着重研究微博bot的社会价值以及其心理学层面的意义。本课题以“千禧bot”为典型进行研究,意在探究其作为一种新媒介文艺现象所呈现审美技术化特征及其在开拓新的文艺形态、大众数字记忆建构等方面存在的特殊意义。

关键词:微博bot; 千禧bot; 审美技术化;

一、选题缘由

2018 年夏天起,一批后缀为“bot”的微博账号接连在网络空间走红。作为网络用语的bot没有官方定义,大众普遍认为bot即robot的缩语,bot账号定期更新,给用户一种机器人在自动工作的感觉。微博上出现 bot 账号是中国网络空间的独特变体,它借鉴推特(twitter)等国外社交媒体上 bot 的概念与玩法,部分挪用其特点并发展出自己的样式。

在社交媒体平台诞生初期,开放的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应用程序接口)就允许组织和个人操纵机器人账户来发送消息。例如,我们可以在推特上看到官方的大本钟帐户(@Big Ben Clock)定时报时;在2016年美国大选时期,也有不少假新闻bot在对竞选活动进行干扰。海外的研究人员注意到了这种现象,并试图了解这种传播模式。Edwards发现,与人类账户相似,人们在从推特机器人接收信息时会产生和接受人类信息时类似的信息搜索,认知阐述,情感学习和动机行为。与国外的状况不同,中国的社交媒体bot正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并非使用机器人,用户更喜欢将自己伪装成机器人帐户或与之进行交流。新浪微博正在出现大量虚假机器人账户,这些帐户以bot作为帐户名称结尾,但在它们后面是真正的人类用户在操控。这种账户与千禧时代的数字树洞、前几年的XXX吐槽君有一些相似之处,但在今天的社交媒体环境下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特点。

“微博 bot”在名称上统一为“主题词 bot”,在这里“bot”可以被理解为“合集”或“言论合辑”,比如“老照片 bot”就可以看作“老照片合集”,它的内容是博主自行收集或者网友投稿的各种老照片,“微博bot”实际为人工操作的账号。不同于一般微博博主,微博 bot运营的基本要求是客观、公正、以一种“机器人”的状态,根据特定主题搜集投稿,再按照统一格式发布,在此过程中始终保留着中立和去人格化的特点。运营者默认自己应恪守“中立”的原则。即使人工操作账号难以做到完全去人格化,仅凭微博 bot运营过程中尽力恪守原则的诚意,也吸引来了相当的受众。

“千禧 bot”在“微博bot”领域运营时间跨度较长,操作较为规范,影响力较强,具有较为典型的文艺特征与探究价值。作为一种新文艺现象,千禧bot则呈现出较独特的审美技术化特征。

“微博bot”虽然在网络空间已风行一时,学界对此作出的反应尚显不足。在各类数据库中搜索关键字“bot”相关有效结果较少。目前国内数据库中仅有一篇以“千禧bot”为研究对象的专论文章,研究者从消费文化的视角切入,以“千禧bot”为例,对中国网络空间的特有产物“微博 bot”作现象透析。其余有关“微博bot”的研究论文中,着重研究微博bot的社会价值以及其心理学层面的意义。本课题以“千禧bot”为典型进行研究,意在探究其作为一种新媒介文艺现象所呈现审美技术化特征及其在开拓新的文艺形态、大众数字记忆建构等方面存在的特殊意义。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