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乡叙事的寻根流变——以王安忆小说lt;小鲍庄gt;lt;匿名gt;为例》文献综述
摘要:王安忆于2016年发表的长篇小说《匿名》,以一场阴差阳错的绑架案为开端,讲述了一个二次进化,艰难求生的故事,在情节上承续了之前《遍地枭雄》的部分内容。本文简述了目前学界对《匿名》主题意蕴解读的部分成果,包括“名实之辨”、“哲学的渗透”、“寻根与先锋”等部分;以及《匿名》叙事方面的部分成果,包括“隐喻”、“时空结构”等部分。并对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做了大致分析。
关键词:王安忆;《小鲍庄》;《匿名》;主题;叙事
一、选题缘由
王安忆是中国当代文坛的一位重要作家。自从20世纪70年代中晚期步入文坛之后,四十余年笔耕不辍,创作了为数众多的文学作品,在小说方面的成就尤其令人瞩目。王安忆小说创作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1977年至1983年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偏重个人的抒情,具有极强的个人色彩,以《雨,沙沙沙》、《流逝》、《69届初中生》等作品为代表;1983年至1995年为第二阶段。这一阶段的创作是王安忆对个人狭小视野的突破,转而进行文化、哲理的探寻,作品不仅是对风靡一时的寻根文学的回应,同时也拷问人性,考察人的生存困境,并进行了先锋的尝试。这一阶段以《小鲍庄》、《叔叔的故事》、《岗上的世纪》等为代表作品;1995年至今,《长恨歌》等一系列小说的成功,使得王安忆更注重俗世的写作,尤其是对上海市民生活的精细描绘,从而显示出一家之风,代表作品有《长恨歌》、《桃之夭夭》、《妹头》等。
通过对王安忆小说创作的大致梳理,可以发现王安忆是一个高产且多变的作家。在一定的阶段,为数众多的系列作品会显示出较为同一的趋向,但不同阶段内的作品却又有着差异较大的风格,决不雷同。王安忆每一个时期的作品数量之多,为阶段性地把握作家提供了可能。而作家创作的时间跨度之长,又为研究其作品的流变、发掘新作品对以往作品的承续之处提供了可能。王安忆的高产且多变,使其作品有了极大的可供阐述的空间。
王安忆于2016年的长篇小说《匿名》,则又有作家突破自我的因素存在。在内容上,不同以往对都市文明——尤其是对市民生活——的描绘,《匿名》更多地对原始的山林、处于现代化边缘的山间城镇进行聚焦,是作家对于以往创作的一次补充。在叙事上,王安忆有意地拉开了与现实的距离,不再满足于讲述一个较为完整的故事。对文明、语言等抽象概念的形而上思考,促使王安忆步入了更为“极端”的精神书写,并融入科幻的因子,揭示并思索当今时代的普遍困境。因而文本本身具有相当的独特性与当下的现实意义,有丰富的阐释空间。通过对《匿名》的研究,将反映一个身处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环境中的主流作家,漫长寻根之路的阶段性表现,以及对个人困境的深刻思考。
二、本课题研究现状
王安忆中篇小说《小鲍庄》,原载《中国作家》1985年第二期。在文学史的叙述中,《小鲍庄》与“寻根文学”紧密地相连,与之相关的论文、专著也层出不穷。其中较为统一的观点是王安忆的《小鲍庄》较之于其他“寻根”作品,展现的是现代化转型中的中国乡土的实在,用一种非写实的笔法,通过“仁” 字辈捞渣的出生与夭亡,暗示传统仁义的缺失。而在批评方面,有部分学者认为《小鲍庄》在批判的深度与力度方面仍显不足。而吴矛、陈国恩《寻根文学的寻根之失》中的观点则与课题的研究有较强的相关性,他们认为由于时代的更迭,人的“无根性”将始终存在,而“寻根”的意义在于“寻”而非在于“根”,“寻根” 不仅是一个接近“根”的过程,也是一个重整文学和存在、生命、历史、文化的关系,在生命、历史、文化的反思中建构新的叙事方式的过程。由此将作家所谓 的“寻根”叙事,与作家自己有关历史、文化和生命之根的自我想象相联系,突出了“寻根”行为中的自我意义。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