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何夕科幻小说中的悲观因素文献综述

 2022-08-15 10:33:43

何夕科幻小说论

摘要:本文以何夕从1991到2015年创作的所有科幻小说和相关期刊论文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何夕科幻小说的特色和学界对何夕科幻小说的研究情况。何夕是一个低调的科幻作家,创作以中短篇科幻小说为主,缺少长篇作品,因此学界并未过分看重何夕的创作价值。但何夕科幻作品中浓郁的人文悲悯和人性悲观,具有独特的美学意蕴,值得探究其产生原因和价值。

关键词:何夕; 科幻小说; 悲观; 人性

一、文献综述

80年代以后,我国的科幻文学发展又迎来了新的一轮浪潮,新生代、更新一代的科幻作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何夕作为中国科幻新生代中的代表人物,有着鲜明的创作风格,但学界对何夕及其作品的研究成果却十分有限,也鲜少论及何夕科幻小说中一脉相承的悲观情绪。本文将从何夕及其作品、学界对何夕科幻的研究情况以及对何夕科幻小说中悲观情绪的价值探索三方面阐述。

(1)何夕及其作品

何夕,原名何宏伟,是当代中国科幻小说创作界的领军人物之一,与刘慈欣、王晋康、韩松一起被称为当代中国科幻新生代“四大天王”。何夕于出生在四川省郫县唐昌镇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里,他对科幻小说的喜爱是从小时候就开始的,时常到父母单位的图书室借科幻小说来读,何夕于 1991 年考入成都科技大学学习电器自动化专业;他丰厚的理学功底以及自己长期地对大量科幻文学作品的阅读所积累的文学素养奠定了其创作科幻小说的坚实基础。1991 年还在读大学的何夕便在《科幻世界》杂志上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科幻小说《一夜疯狂》并一举成名,何夕也因此受到同行的青睐和认可,创作期间,何夕也曾因工作繁忙而停笔了一段时间,但因其本人对科幻文学的执念,使得他想要与之相依相守,何夕从出道、成名、退出到复出的整个经历,使得他真正地明白了自己与科幻小说的难舍难分,因此,何夕创作科幻小说只因其“爱科幻”,这三个字不仅成为他创作科幻小说的助力,也是其在当代中国科幻小说创作界取得成就的动因。

何夕一直以一种稳定的状态进行中短篇科幻小说的创作,主要作品包括90年代至21世纪初的《光恋》 《小雨》 《漏洞里的枪声》 《平行》 《本原》 《盘古》 《异域》 《祸害万年在》 《爱别离》 《故乡的云》 《六道众生》等,和2003年—2015年的《伤心者》 《审判日》 《天生我材》 《我是谁》 《假设》 《十亿年后来客》 《人生不相见》 《汪洋战争》和《天年》等,并于2011年出版了自己的短篇小说集《人生不相见》和《达尔文陷阱》。在经过20多年的积累后,何夕厚积薄发,于2015年出版了自己的首部长篇科幻小说《天年》。值得注意的是,何夕自出道以来共发表了 26 部科幻小说作品,虽然不算是著作等身,但有半数以上的作品获奖,其中《光恋》 《电脑魔王》 《平行》等 15 篇科幻作品获银河奖。其创作的《平行》 《异域》 《爱别离》获“银河奖”一等奖,1992 年创作的《光恋》获当年的“银河奖”二等奖,《审判日》 《我是谁》 《假设》获银河奖读者提名奖,《异域》 《六道众生》 《伤心者》 《十亿年后的来客》获银河奖,其中,《人生不相见》一举斩获 2010 年度银河奖并在 2011 年第二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中获最佳中篇小说金奖,《天年》出版后也好评如潮。

何夕的创作题材比较多样,涉及时间旅行、平行空间、外星生命、计算机、未来社会等。但他的科幻小说大多属于“软科幻”,主题大多写异化的科技世界中存在的真善美,人性的挣扎与冲突在其科幻小说中极其动人。但当下,学界对何夕的科幻小说研究还很缺乏,多数对其作品的研究以单篇作品的解读居多,或从单一的角度对其作品进行解读、比较,缺乏对其整体创作风格的论述以及对写作主题的梳理解读。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