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文求义法在高中成语教学中的运用文献综述

 2022-08-18 09:23:38

对文求义法在高中成语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对文求义法是前辈学者在训诂实践中常用的方法,在高中成语学习中有很大的作用。历年高考语文试题考察到了很多对文结构的成语,并从字音、字形、字义三方面去考查其中字形的错误主要表现为同音或近音字的致误、形似字的致误、音同(音近)形似字的致误。本文挑了几例来具体分析对文在这些成语中分别是怎么通过对应位置上已知词义来确定易错字义从而确定其字音或字形。

关键词:对文求义法;成语;高中教学;

一、选题缘由

“对文”,即“相对为文”,是古代文献中被广泛使用的修辞表达方法,也是传统训诂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是指在相同或相近的语法结构中,处于相对应位置上的词或词组。“对文”可以是同一句子或成语中词与词的相对,也可以句子和句子的相对。“对文”句式整齐,相互映衬,符合汉民族讲究对称的传统美学观念,加之古诗文讲究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使得对文使用极为广泛。

早在汉代就已经有学者注意到对文。《礼记·祭统》:“天子亲耕于南郊以共齐盛;王后蚕于北郊以共纯服。诸侯耕于东郊以共齐盛;夫人蚕于北郊以共冕服。”郑玄注“纯服”为“冕服”正是利用“对文”的方法。北齐颜之推在其《颜氏家训·书证篇》曾举例:《古乐府》歌百里奚词曰:lsquo;百里奚,无羊皮,忆别时,烹伏雌,炊扊扅;今日富贵忘我为!rsquo;lsquo;吹rsquo;当为炊煮之lsquo;炊rsquo;。” 最初明确提出“对文”这个术语,并用之进行训诂的是唐代孔颖达。其《尚书正义序》:“古人言诰,惟在达情,虽复时或取象,不必辞皆有意。若其言必托数,经悉对文,斯乃鼓怒浪於平流,震惊飙於静树。”即存在大量对偶句。其后还有李善等学者也时常利用对文来训诂。宋代沈括《梦溪笔谈·辩证二》:“《禹贡》云:lsquo;彭蠡既瀦,阳鸟攸居;三江既入,震泽底定。rsquo;以对文言,则彭蠡水之所瀦,三江水之所入,非入於震泽也。”大量使用对文这个方法的是清代的训诂学家们,如段玉裁、王念孙与其子王引之、 王先谦、俞樾、孙诒让、马瑞辰等,利用对文解决了不少训诂以及校勘等方面的问题。

到现在,仍有不少学者从事对文求义法的研究工作,如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杨琳《论对文求义法》提出了对文求义法的类型、举例和注意事项。也有不少论文研究对文在文言文教学上的运用,但是对于对文在成语教学上的运用仍缺少研究,基本可以说是空白的,加之在应试教育背景下,由于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高考考试大纲对成语内容的规定比较模糊,造成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对成语教学不重视,学生自己学习成语需要花很多时间、精力。

二、本课题研究现状

(一)对文研究现状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