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瓜吉姆佩尔》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被称为20世纪“短篇小说大师”的美国犹太作家辛格一直以来都是文学界研究的热点,特别是他的代表作《傻瓜吉姆佩尔》。文章主要以《傻瓜吉姆佩尔》的研究状况为本体对象,试图对这部作品的研究成果进行较为系统的综述,内容涉及其对中国文坛的影响、体现的犹太民族精神与道德、叙事艺术、狂欢化理论和“对话”哲学、女性形象分析以及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对此作品进行研究。通过文章初步认清国内外对《傻瓜吉姆佩尔》研究的现状与进度,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傻瓜吉姆佩尔》;犹太宗教;叙事艺术;女性形象;比较文学
- 文献综述
引言
美国犹太裔作家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在当代美国文坛上占据着自己的一席之地,他长期坚持用意第绪语进行创作,着重描写波兰犹太人的生活境况,作品充满着自己特有的犹太民族色彩。他在1978年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被欧美评论界称为“伟大的预言家”、“最会讲故事的小说大师”。长期以来,他的创作一直受到欧美文学批评界的关注,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国内学者对辛格的研究也大体上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的萌发、80年代末至20世纪末的沉寂和21世纪初的兴起这三个阶段。辛格虽以长篇小说获得声誉,但短篇小说更受到国内外读者的喜爱,尤其是他1953年所写的《傻瓜吉姆佩尔》。作品通过塑造吉姆佩尔这一人物,来显示他作为一个犹太人对上帝的绝对服从以及在痛苦面前隐忍和克制的精神。关于这个人物以及这部作品,一直以来都是人们研究的热点。
- 《傻瓜吉姆佩尔》对中国文坛的影响
1980年,《辛格短篇小说集》由外国文学出版社翻译出版后,其中的代表作《傻瓜吉姆佩尔》就在中国文坛掀起了一种“傻瓜叙事模式”风。这种叙事模式影响了一大批中国作家,在当时余华、阿来等作家的作品中就可以发现。20年后,这篇小说再一次引起了国内学者的极大关注。在2001年的时候,《小说界》第2期转载了万紫翻译的《傻瓜吉姆佩尔》和《魔鬼与泰贝利》,并将辛格称为“影响作家的作家”。2002年,《名作欣赏》第3期的“域外文苑”一栏刊登了《傻瓜吉姆佩尔》这部短篇小说。200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也出版了《辛格短篇小说集》。2008年11月,中篇小说月报《北京文学》又在“文本典藏”一栏刊登了由万紫翻译、北村批注的《傻瓜吉姆佩尔》。这部作品的诞生,使辛格在21世纪重新赢得中国读者的青睐,可见《傻瓜吉姆佩尔》对中国文坛的影响之大,是一部很值得研究的文学作品。
- 《傻瓜吉姆佩尔》中体现的犹太民族的精神与道德
国内外对于《傻瓜吉姆佩尔》这部作品的大部分研究都集中在吉姆佩尔这个主人公身上,从宗教角度来分析犹太民族的精神与道德。韦燮的《流散中彰显信仰——解读傻瓜吉姆佩尔的犹太性》一文强调主人公虽然被称作傻瓜,但他的心智却并不傻,这种'傻'劲正是对犹太宗教伦理的无比坚持与恪守。辛格借吉姆佩尔以德报怨的人生世界观表达了犹太宗教伦理的深邃内涵,他希望以吉姆佩尔这个人物形象,唤醒那些被世俗化或正在被世俗化的犹太人对传统信仰和民族道德的忠诚,复兴犹太民族精神。[1]尹萍的《艾·巴·辛格小说〈傻瓜吉姆佩尔〉之犹太性解读》通过论述吉姆佩尔对上帝的信守和对犹太教伦理诫命的躬行履践,以吉姆佩尔苦涩的生命旅程,阐释了犹太教的精髓,并企冀以这一人物形象为典型,唤起犹太人日益淡薄的民族宗教信仰和传统道德操守,从而求得犹太民族精神的复兴。李彦华的《〈傻瓜吉姆佩尔〉中“傻”的宗教意蕴》强调吉姆佩尔的生活方式是犹太民族在恶劣生活环境下自我适应以及用信仰承受和征服苦难的自主行为,他的“傻”其实是一种“智者”的表现。他其实是犹太民族的道德化身在现代的一个缩影,他正是因其根深蒂固的道德感、自律精神和几乎愚顽的固执才保存了作为“犹太人”的延续存在。[2]
- 《傻瓜吉姆佩尔》中的叙事艺术
纵观国内外对这部作品的研究,从叙事学角度对文本进行分析,强调这部作品中的隐含作者和不可靠叙述在研究中也占了很大比例。李珂珂的《从叙事学角度解读辛格〈傻瓜吉姆佩尔〉中的隐含作者形象》一文,根据布思的“隐含作者”这一观点,在此基础上来挖掘其中的隐含作者这一形象,并透过其描绘一个普通犹太人在日常生活中展现的明显的道德价值观,形成对质朴道德的褒扬以及对最终真实美好世界的期盼之情。姜龙霞在《〈傻瓜吉姆佩尔〉的不可靠叙述分析》中通过分析作品中叙述者的六次大的信仰危机,展现叙述者“我”即作品中主人公吉姆佩尔的价值观和隐含作者的价值观的差异,从而提出不可靠叙述,反映作者对信仰本身的反思与质疑,激发读者去思考。毕青的《从辛格的叙事策略看〈傻瓜吉姆佩尔〉的犹太文化主题》一文,指出辛格在这部小说中采用第一人称叙述,透过犹太个体创伤记忆的独特视角观照民族历史遭际,传达出对历史上普遍存在的反犹主义迫害这种敏感问题的审视和苦涩的反思。
- 《傻瓜吉姆佩尔》中的狂欢化理论和“对话”哲学
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和资料,发现有不少学者选择从文学理论的角度去研究这部小说,比较常见的是采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和“对话”哲学对这部小说进行分析。李磊的《对话与狂欢——以巴赫金理论解读〈傻瓜吉姆佩尔〉》一文通过运用脱冕加冕主题、狂欢二重性以及对话理论对《傻瓜吉姆佩尔》进行细致的文本分析,揭示其狂欢化世界,脱冕与加冕仪式的内涵及文本对话特征。于海珍的《论〈傻瓜吉姆佩尔〉中的“对话”哲学》通过论述作品中不同人物之间“我—你”对话关系以及“我—它”对话关系展现现代人在当代美国社会面临的伦理困惑和精神危机以及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在美国当代社会受到的冲击。
- 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研究《傻瓜吉姆佩尔》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辛格的《傻瓜吉姆佩尔》对中国文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影响了很多中国作家的写作模式,所以从比较文学的角度来研究这部小说也是研究的热潮。很多学者都发表了很多文章从比较文学的角度来研究《傻瓜吉姆佩尔》与鲁迅的《阿Q正传》、贾平凹的《秦腔》、余华的《我没有自己的名字》和《许三观卖血记》等作品中的傻瓜叙事模式。李喜仁的《两个傻瓜:从“吉姆佩尔”到“丙崽”》一文通过比较分析吉姆佩尔和丙崽这两个傻瓜形象来剖析民族性、人性问题,来揭露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问题。李新艺的《论两种“傻瓜”的精神———lt;傻瓜吉姆佩尔gt;与lt;阿 Q 正传gt;之比较》通过两个“傻瓜”形象吉姆佩尔和阿Q的比较来发掘人物身上的丰富内涵,进而探究辛格与鲁迅两位作家不同的精神特质。郭萌、李杉婵的《辛格与贾平凹作品中的傻瓜叙事者》一文以两位作家的叙事艺术为出发点,探讨“傻瓜”叙事者在他们作品中的意象,揭示作家在物质至上的现代文化冲击下,对传统民间文化逐渐衰落的忧思。2004年齐宏伟发表在《社会科学论坛》上的《启蒙·人道·信仰——从鲁迅到余华再到辛格小说中的“三愚”》一文,应是我国第一次运用平行比较的研究方法阐释辛格的作品。他以其独特的视角、深刻的见解、平和的文风以及诗人般的情思从不同层次写出了鲁迅的启蒙、余华的人道以及辛格的圣愚,是近年来辛格评论中的一篇精品。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