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诗歌中的死亡意象
摘要:海子研究可以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海子逝世到逝世十周年。在这个时期,随着海子诗歌逐渐为人所知,对海子诗歌的研究也逐渐形成了比较客观和公允的看法,覆盖在海子身上的神秘面纱也逐渐被世人所揭去,一个才华横溢、敏感痴情的海子从幕后走向台前。进入新时期,再次掀起了海子诗歌的研究热潮,一批新的研究者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加深了对海子诗歌的研究,进行了更加具体细致的探寻。海子的研究由此进入了第二个时期。
关键词:海子 死亡 意象 时期
一、文献综述
海子是中国80年代最为著名的诗人,但他却在1989年于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对于海子的死,众说纷纭,有“走火入魔”说,“精神错乱”说,“特异功能被害”说,也有人认为海子的死是受到气功、贫穷、失恋、诗歌、藏传佛教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虽然对于海子的死亡原因至今无法形成定论,但三十多年来学术界却掀起了一股股研究海子诗歌的热潮。洛一禾认为:“海子是我们祖国献给世界文学的一位有世界眼光的诗人”。谢冕则称赞海子为“一个诗歌时代的象征”。由此可见海子在中国当代诗坛中独有的地位,他的诗歌也普遍得到了学术界人士的认可。
海子研究可以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海子逝世到逝世十周年。在这个时期,随着海子诗歌的逐渐为人所知,对海子诗歌的研究也逐渐形成了比较客观和公允的看法。覆盖在海子身上的神秘面纱也逐渐被世人所揭去,一个才华横溢、敏感痴情的海子从幕后走向台前。《不死的海子》的出版是这一时期海子研究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情。该书也总结了前期海子研究的优秀成果,是迄今为止进行海子研究最为重要的资料来源和参考文献。对海子诗歌的前期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即对他死亡悲剧的探寻、缅怀以及对他诗歌精神、意义的理解和阐释。由于海子独特的诗歌创作方式,并将自己的人生体会、生活经历寄托于自己的诗歌之中,因此这两个方面的研究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最初的研究者们多为海子的好友,如西川、洛一禾等人。他们为海子的研究做了初步但极具开拓性的研究,如对海子年谱的整理、海子诗集的整理与出版等。1997年由西川编订的《海子诗全编》面世为海子诗歌研究做了最为完备的资料准备。除此之外,西川的另外几篇关涉海子的文章对海子诗歌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怀念》一文用深刻而细腻的笔调记述了海子生前与自己的交往、创作、生活的情形,这位人们深入理解海子的死亡悲剧提供了真切的原始材料。另一篇文章《死亡后记》则是针对一些人对海子的诗歌及其思想的误读而写的。西川反对用形而上的方法神话海子,他结合海子的生活、创作、思想、性情等诸因素,分析了导致海子自杀的诸多原因,这种方式是公允而又客观的。对于海子的死亡悲剧,除了西川之外,还有韩东等人的形而下议论。韩东在《海子*行动》一文中认为人们之所以对海子的死亡议论不休主要是因为他诗歌的象征意义。如果说海子是为了诗歌而死的,那一定说明他的创造力已面临绝境。死对他而言是一种解脱而非任何意义上的升华。如果无法证明诗歌事业值得人们献上宝贵的生命,那么关于海子之死的猜测永远得不到证实,无论是诗歌意义上的还是现实意义上的。这样就把海子及其精神意义从形而上的云端拉回到平庸的现实。西川在《死亡后记》中认为海子的自杀昭示了个体生命存在的悲凉意味。
在前期研究中也有许多人注意对海子诗歌的意象进行研究。例如燎原在他的《孪生的麦子之地》论述了海子诗歌中出现的众多麦子意象的重要意义。麦子意象是海子诗歌思想的重要载体,他们通过麦子来传递出对普通人心中深刻的现实生存忧患和对崇高人格的热切追求以及当灵魂直裸于生命质询时的坦诚和自省精神。这些都体现了人们对当代中国诗歌重新开始了朴素的关注。
进入新时期,再次掀起了海子诗歌的研究热潮,一批新的研究者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加深了对海子诗歌的研究,进行了更加具体细致的探寻。海子的研究由此进入了第二个时期。与前期相比,后期研究更多的从对海子事件的研究转向对海子诗歌的研究、从诗歌整体性研究转向具体的文本研究。其中对诗歌意象的研究更是一股热门主题。大部分研究者都承认海子诗歌中的意象并非是支离破碎的,其中有贯穿始终的主题意象。但对海子诗歌的主题意象究竟是什么分歧很大。邹建军认为是“麦子”、他认为“麦子”这一意象在海子诗歌中至关重要,“麦子”意象之于海子,就如“太阳意象之于艾青、“雨巷”意象之于戴望舒。而悉密则认为以火为中心,诗人创造开展出许多组意象,这些群组之间又互相联系,形成一复杂庞大的象征体系。宗匠在其文章中则认为海子诗歌中存在两种相互对抗的意象,一类是麦子、麦地,一类是太阳、阳光、月亮、月光,这两类意象相互碰撞构成了海子诗歌的基本主题,也即生命痛苦的主题。洪子诚也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提出“麦地、村庄、月亮、月空等是海子诗中出现的、带有原型意味的意象。”王一川在《海子诗人中的歌者》一文中强调“远方是海子诗歌中反复出现的重要形象”。后期研究者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杨秋荣从海子代表性诗作中提炼、概括出“青春远行”的主题意象。梁彦玲继承悉密的观点,认为“太阳这一意象是贯穿于海子诗歌始终的,由此而形成了一个自足的意象系列并且有着相对稳定的内涵,同时太阳作为一个核心意象,还派生出“火”、“光明”、“雪”等变体。王平则在其著作中撇开具体的物象,认为海子在自己诗歌中创造了独特的生命序列,并透过多种的表现形态分析了生命意象呈现出的多层含义。此外郭宝亮强调了海子诗歌意象体系的变化和张力,认为海子诗歌意象系统分为“太阳”和“大地”两类。
除了注重意象的研究外,该时期的研究者也讨论了海子的死亡问题。许道君的《“幻想的死亡”和“真正的死亡”》把海子的死亡哲学与他的死亡悲剧联系起来,他认为海子的哲学形成于对老庄哲学的反叛和突围,同时其中也存有对人生的体会和感悟。他也在书中认为海子死亡哲学的真正目的在于追求人的不朽。但这一时期的研究者在研究海子死亡哲学时只是将其停留在海子事件的研究之上。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