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弗洛伊德主义 ——以沈从文和施蛰存为例文献综述

 2022-08-31 09:58:37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弗洛伊德主义

——以沈从文和施蛰存为例

摘要:现有对弗洛伊德主义的研究大致可分为研究内容为:一、以单个作家为对象探究弗洛伊德主义在其文学创作中的体现;二、以文学思潮为对象探寻精神分析美学的存在及其发展。学术界对施蛰存和沈从文的研究大致都经历了从空白期到白热化的阶段,虽各有对比研究但是这两者作为三十年代左翼文学外的孤岛甚少被拿来比较。笔者研究了现有的相关文献,认为将这两位作家作为参照组,从内部对比和外部比较可以反映三十年代弗洛伊德主义发展概况。

关键词:: 弗洛伊德;现代文学; 沈从文;施蛰存

一、文献综述

(一)关于弗洛伊德主义的研究状况:

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弗洛伊德在二十世纪初提出的精神分析学说(也称为弗洛伊德主义)自现世以来对文学艺术界的影响大大的超过了在心理学界的影响。可以说,弗洛伊德理论对现代派文学创作、批评的影响都是巨大的。以最开始接受弗洛伊德主义的英国为例,D.H劳伦斯的小说《虹》、《儿子与情人》都体现了弗洛伊德主义里性本源对人的影响和俄狄浦斯情结等重要理论。在法国文学界,弗洛伊德主义直接促使了一批超现实主义、新小说派和存在主义等现代派作家的形成。而美国学术界则认为:弗洛伊德在对人的心理分析研究中发现了艺术的心理特征,作为三位德语世界的思想家之一——其余二位是尼采和荣格。

在二十世纪这样一个思想激荡而交汇的时代,弗洛伊德主义不可不可避免地被传入中国。从最早体现精神分析美学的鲁迅的小说《补天》被创作出来开始,这股思想潮流开始对中国的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五四”浪漫文学到三十年代的新感觉派作家以及部分现实主义作家中,大量的关于性、性欲、性心理和性关系的描写,各种非常规的变态行为、性心理和乱伦关系的展示,梦幻的再现,意识和无意识的流动等等,都与弗洛伊德主义的影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弗洛伊德主义好像一枚炮弹,打进了被传统道德的冰层,激起新时代作家们对人、对本性的叩求。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