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艾青对鸟类意象的美学阐发及其文化传承
摘要:爱国诗人艾青的诗中常出现鸟类意象,其艺术表现丰富,美学价值颇高,象征内蕴深刻,有宗族故土、孤独意识、向往希望、礼赞劳动人民、献身精神多种内蕴。但学界对其鸟类意象的关注极其不够,本文旨在以艾青诗歌中的鸟类意象为研究对象,探讨他对鸟类意象的美学阐发及其文化传承。
关键词:艾青;鸟类;艺术表达;象征内蕴;现代艾青诗
- 文献综述
艾青是中国现代文学家、诗人,1933年第一次用艾青的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感情诚挚,诗风清新,轰动诗坛。以后陆续出版诗集《北风》《大堰河》《火把》《黎明的通知》《欢呼集》《宝石的红星》《春天》等,笔触雄浑,感情强烈,倾诉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情感。解放后的诗集有《欢呼集》《光的赞歌》等。学界对艾青的关注度是高的,但是大多是都是研究艾青创作的时期以及艾青诗歌的现代性与艺术性,鲜少对其诗歌意象的研究。在仅有的40篇中,也是泛泛而论,或是仅将其一首诗歌作为研究对象。学界研究艾青诗作中的意象,大多把焦点置于土地和太阳这类意象上,谈及“鸟”这一意象,多是蜻蜓点水般一扫而过。笔者注意到了这个研究方向的空缺,也深觉该方向有研究的深度和意义,就此决定展开对艾青诗作中鸟类意象的美学阐发和文化传承的研究。
在知网检索“艾青”共搜索到4930篇论著,其中多分布在1985——2016年,2007年发文量尤为多。在知网上搜索“艾青鸟”,搜索结果为0,说明学界对艾青笔下鸟意象的关注度不够,艾青笔下的鸟是充满特色的,是饱含诗人真情的,是很有研究价值的。鸟在艾青的诗歌中出现次数极多,如《我爱这土地》中的“用嘶哑喉咙歌唱的鸟”, 《播种者——为鲁迅先生逝世四周年纪念而作》中沉痛哀悼鲁迅先生的“白鸟”,《晨歌》中展翅向曙光飞去的大鹏鸟等等。这些鸟类意象被赋予了深刻的象征意蕴,凝聚了诗人丰富的思想感情。但学界对艾青诗中的鸟类意象的关注极其不够,目前,只有唐惠忠的《lt;我爱这土地gt;赏析》、郝竹梅的《杜鹃啼血向土地》和赵瑜《艾青的“鸟”是“鸦”》最具代表性地关注了艾青诗中的鸟类意象,但是也仅仅关注到了《我爱这土地》中的鸟,而且是众说纷纭、意见不一。艾青的诗歌中鸟类意象的艺术表现和象征内蕴实则丰富充实,饱含对宗族故土的哀思、对希望的追求和向往、对辛勤劳动者的礼赞和不屈的献身精神,通过诗人笔下鸟类的深刻内蕴,我们可以窥见诗人内心的爱国热忱和故土之思。
纵观学界对艾青诗歌意象的研究,笔者发现知网上“艾青意象”仅40余篇,其中有对艾青诗歌中意象的整体研究,也有对具体的意象进行研究的。像张萍的《艾青诗歌意象研究》,其论文本着由表及里,由意义、内涵解读到艺术技巧模式分析的逻辑顺序组织成篇。第一章从艾青个人素养方面,阐释多种艺术元素在诗人诗歌意象营造中所起的作用,及由此表现出来的艺术、内涵方面的特色和演变。第二章,从意象类型的横向和时代演进的纵向,分析不同时期对不同诗歌意象类型的侧重,及同一类型意象的内涵在时代演进中的变化,主要分为自然类意象、历史类意象、现实类意象三大部分。最后一章,分析艾青诗歌独特的意象采集万式和处理方式。 不难看出,张萍侧重于艾青诗歌中意象的整体研究;以及范兰德的《艾青诗歌意象的营构艺术》中提及了艾青诗歌营造了描述性、比喻性、通感性、象征性等意象;其意象组合有平行式、叠映式、辐射式等形式;艾青在其诗歌其中实现了意象转换。艾青诗歌构筑成一个有机的意象艺术系统;还有刘勇的《论艾青诗歌中的三大原型意象群》,提到了艾青诗歌中存在三大原型意象群:东方原型意象群、《圣经》原型意象群、希腊神话原型意象群。这标示着艾青在整合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方面的卓越成就。 凡此种种,都是对艾青诗歌的意象的整体研究。 着重研究一篇诗歌中的意象的有:郝竹梅的《啼血杜鹃向土地——艾青诗作lt;我爱这土地gt;赏析》中对艾青诗歌中土地和鸟的意象分析,可惜的是该著作把鸟片面地认为是杜鹃,实则与鸟的真实意蕴相去甚远,而且研究的深度也有欠缺;还有,姚家育的《苦难土地的深情吟唱——艾青的诗lt;我爱这土地gt;细读》,目光只放在了土地这一意象,丝毫没有关注到《我爱这土地》中的鸟也有极大的研究空间和研究价值;以及刘婕《试论艾青笔下的土地和太阳》,作者认为土地和太阳是贯穿艾青诗作的中心意象,是支撑他艺术生命的脊梁,凝聚着他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观察与认识,独特的思想与感情。从土地和太阳意象中,我们可以透视出艾青诗歌的时代特征、创作情感以及创新手法。 不难看出,大多数作者研究艾青诗歌时,关注到的是土地和太阳意象,对鸟这一灵性动物意象关注几乎没有,实为极大的遗憾。
笔者认为艾青的诗中自始自终贯穿着一个重要的意象:鸟,在《复活的土地》、《播种者——为鲁迅先生逝世四周年纪念而作》、《呼唤》、《北方》、《春雨》、《维也纳的鸽子》、《秋晨》、《少年行》、《晨歌》、《迎》、《死地——为川灾而作》、《黎明》等非常多部诗作中频繁出现,“鸟”可以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意象。艾青对鸟意象的美学价值深有体会,笔者欲研究艾青对鸟类意象的美学阐发,同时笔者关注到了艾青诗作中的鸟种类繁多,有些鸟是有着深刻文化内涵的,在《文心雕龙》、《周易》、《诗经》、《楚辞》等古典论著中出现,《文心雕龙 物色》“春秋代序”和钟嵘《诗品》“气之动物”,说明了自然界的变化与特征,会对人的思想感情产生影响,因此,自然界也就成为了人们抒发情感、表达心迹的重要载体。《周易》的卜辞中试图从鸟的声音、落处、鸟巢被焚等等联系到人到种种祸福。孔子说诗歌有兴观群怨的功能,这些功能建立在“草、木、鸟、兽”的基础上。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鸿雁,代表着流离失所的人们。谈及燕子,总以燕子的居处进行今昔的鲜明对比,借此抒发物是人非的家国兴亡之感。还有喜鹊报喜等。这一系列的古典文化著作中的鸟类意象,在艾青的笔下得以鲜活,得以重生,艾青是一位善用“比兴”手法的诗人。可以说,是艾青传承了古典文化的精华,尤其是鸟类这一意象。纵观古典诗歌典籍,“鸟”作为一种常见的动物,贯穿其中。“鸟”的意象有几大类:爱情、志向、神话传说、乡愁amp;羁旅amp;思归、惜别、归隐。艾青诗中的“鸟”怀有满腔热情,将自己贡献給祖国,贡献给这片热爱的土地。《我爱这土地》中即使是一只微不足道的小鸟也能用“歌唱”的行为来表达浓浓的爱国情,颇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感。《秋晨》中白色眼圈的鸟,站在黑瓦上,陷入了沉思。面对着希望的早晨,眼前的中国乡村却是毫无希望、灰暗贫穷,但鸟儿仍然不放弃希望,和诗人一样,对这片凄凉的土地饱含深情、留恋。鸟儿的沉思,是对祖国大好河山遭受摧残的惋惜,是对美好过往的留恋,是对未来曙光到来的希望。《喜鹊》中,日本侵略者投降了,抗日民族统一战争赢得了胜利。祖国的大好河山也仿佛越发欣欣向荣。“喜鹊”和诗人一样,见到这么生机蓬勃的景象,满怀希望和热忱。“喜鹊”自古以来就是报喜鸟,预示着光明和希望。在这里“喜鹊”是诗人的发声人,是寄托了诗人的希望和期待的,作者借喜鹊的嗓子,深情地表达出了自己对祖国的大好河山,祖国的美好未来充满希望。
正因为学界对艾青诗歌意象的研究的焦点停驻在土地和太阳身上,鲜少对鸟意象的研究,就算有,也只是一篇诗歌中的鸟,甚至把该鸟意象自己盲目推断为喜鹊等。笔者关注到了这一研究的空白点,旨在通过研究艾青诗歌中的鸟意象,来作美学阐发和研究艾青对鸟类意象文化的古今传承。意在通过这一段小小的研究,能深挖艾青诗作中的内涵意象和深刻的文化传承意味。
- 查阅中外文献资料目录
- 杨合鸣主编,《诗经鉴赏辞典》[M],崇文书局
- 周建忠、崔恒华、史薇著,《爱国热情的郁结——说楚辞》[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 《楚辞名篇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 艾青著,《艾青精选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 唐惠忠,《我爱这土地gt;赏析》[D]
赵瑜,《艾青的“鸟”是“鸦”》[D]龙泉明,《艾青四十年代诗歌创作论》[J],文学评论,1998(05)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