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献综述(或调研报告):
- 早期集中在对李敬泽评论文章的研究。
李敬泽最初在文坛上出现的时候,是作为一个文学批评家和评论家的身份,最终他也以这个身份为大家广为熟知。他在2000年就已经获得了中华文学基金会首届“冯牧文学奖·青年批评家奖”,他的评论性文章的确有着自己的独特的风格和特有的价值。所以关于李敬泽的研究,最早也最为多就是他的评论性文章,在《南方文坛》中多次出现大面积的研究李敬泽批评论的探讨和文章,《南方文坛》的“今日批评家”栏目曾经也以小编的形式对李敬泽的批评进行推荐,比如张清华的《这就叫天花乱坠——关于批评家的李敬泽》、 李蔚超的《李敬泽文学批评论》、牛学智《新总体论文体批评——李敬泽文学批评阅读》等。施占军称其为“绿色批评家”,认为他是“立在鲜活生长状态的写作之场中”,也认为绿色批评家,是没有被污染过的也没有被过度“神化”的批评家,他们有着自己坚持的立场和原则。其实在李敬泽众多关于他的批评作品的研究探讨中,也能够窥测到他的审美倾斜和自己坚持的写作原则。
- 李敬泽现象:学界对“李敬泽体”的研究,即对李敬泽散文整体性的探析。
2019年3月13日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举行了“新散文20年座谈会”,在会上《人民文学》杂志主编施占军提出的“新散文是一种当代文学史上最健全的文体”,其中新散文的概念与李敬泽创作的散文,特别是《青鸟故事集》,有着很大的重合度。施占军认为“已经进入文学史,已是文学史的客观存在”,且新散文推翻了以往的将散文简单划分为抒情、景物、纪实、历史文化散文的传统,而是综合知识、体验的融会贯通 ,允许虚构,却又最终贴近现实。李敬泽的散文便具有“新散文”的特征。当然,李敬泽的散文更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处,被学界称为“李敬泽体”或“李敬泽现象”。扬州大学毕飞宇研究中心召开了“中国之文与当代散文写作的变革——李静贼散文创作研讨会”(见光明日报报道),企图对李敬泽散文创作给出一个相对明晰的文学定位,以期对当代散文创作提供别样的路径和图景。复旦大学郝元宝教授认为李敬泽散文回归了中国文章的自由、自在和多样性;南京大学吴俊教授认为彰显了文辞本身的优美,也体系那了中国文章的传统;中山大学谢有顺教授认为李敬泽散文表达了最真实的情感,是为自我的立言hellip;hellip;总之李敬泽散文对中国散文传统散文界进行了批判性继承和发展,对散文界提出了挑战。
- 对《青鸟故事集》的研究。
学界关于《青鸟故事集》的研究观点也是多种多样的,但主要体现在主题思想、文体文风上。
首先是对思想主旨的探讨,主要分为两类,如下:
- “误读小史”: 存在“误读”,但渴望“矫正”。
郑杨的《李敬泽:用想象与细节的双翼,穿行于历史与现实之间》,文章用《青鸟故事集》当中的两个小故事来证明了这本书本身就是一本“误读小史”,《雷利亚,雷利亚》这章中写到,皮雷思带着国王的伟大任务,从自己家乡葡萄牙大老远的来到中国,本来抱着极大的希望在中国能够干出自己的一番事业。当他到了中国以后,也被中国的繁华和富饶所震惊和诚服。但是当他到了中国并将自己的任务书上报给中国当时的皇帝时,却没有得到自己的想要的结果,他被迫的在中国广州待了三年。在这等待的三年中他并有疯,他只是将自己的生活看做了永恒门外的漫长等待,但他对中国的原有的期待在这漫长的等待中逐渐消磨,他以前以为的中国和如今等待过程中发现的中国存在着众多的自以为的“误读”。这种“误读”是存在于中西方之间的,如果中心立场是站在中方立场,可以说这本书的写作主题就是“村里来外人了,该怎么办”,所以这种存在于两方面的差别导致了这其中会出现很多热闹和搞笑的事情。正如作者自己讲的:“所有故事都与历史上那些来到中国的外国人有关, 那些曾在东方和西方之间传递文明的使者,是怎样被从未开放或不够开放的中国误读的。
刘琼的《让思想走得更远》,刘琼认为李敬泽“他承认异数、误解,但相信不同文化之间、人心之间始终存在交通往来,期待交流、理解甚至大同。 ”但这种误读或者说文化间的差异是可以解决,解决的依托就是殷勤探看的语言传递者“青鸟”,他认为中国如果没有青鸟的存在,中国文明或者中国文化就不会走得这么远了。
- “物”及背后的精神:对“物”的重视,以及透过“物”探寻背后的人与其精神。
毕飞宇:从“看来看去”到“青鸟故事集”,文章指出《青鸟故事集》与《看来看去》之间的母体传承关系,更直接从散文原文中“物比人走得远”的观点提出李敬泽《青鸟故事集》里对“物”的重视,敬泽对“物”的“走”与“留”很感兴趣,也可以说是极度敏锐。这种对于“物”的,敏感个看中,也是他认知世界的维度之一。李敬泽对于“物”的选择也是极为挑剔的,偏爱的是历史的角落而。对于“物”的重视背后延伸出却是人以及所带有的精神气息。杨庆祥的《巨人行走于时空或少年敬泽的青鸟之旅》一文中谈及到“这本书关乎博物、知识、考辩、对话、误读和他者的眼光,但这本书更关乎人心、世情、心有千千结与巨大的慈悲 和巨大的怜悯。”在书中我们看到的物牵引出来的人,而位于人的背后却是人、物结同心的精神和真挚的情感。梁鸿的《殷勤探看历史幽深处》一文中也指出这本书本就是一本“书中之书”,是一次关于知识的再构建,而提及到的“物”“以及知识”不再是考古学意义上的物和科学意义上的知识。就像艾柯的《玫瑰之名》和卡尔维诺《宇宙奇趣》,以“物”起始,却不止于物。它集中于对“物”所包含的人类心性、历史和象征进行考察,在物的世界内部,牢牢贴附着人的精神需求。
- 历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
研究他的写作中文学与历史的相互关系就是很火热的议题。其中较为重要的一部文献,是郑杨的《李敬泽:用想象与细节的双翼,穿行于历史与现实之间》。郑杨认为李敬泽的文章将历史与现实相互交织和缠绕,其中文学性的幻想和历史细节的考证是架起历史和现实的主要桥梁。他将这种现实与历史之间的关系用极为优美的语言描述,“在想象中,逝去的事物重新生动展现,一个个曾在东方和西方之间衔递交流的人,如一只只青鸟,倏然划过天空,它们飞翔的路径和姿势被想象、被铭刻。”
在对《青鸟故事集》文体文风的探讨,重要的文献是丛治辰的《文学产生知识的方式——李敬泽lt;青鸟故事集gt;的引文、缀余、章法与态度》。文章通过对文本的具体分析,去探究文章的独特写法,讨论李敬泽文字的章法是如何一步步展开的,并把文章每个章节之间的相互关系梳理出来。再进行文本分析的时候,作者重点分析了第一篇章《lt;枕草子gt;、穷波斯,还有珍珠》,并引入了唐彪关于通篇首段有着提纲挈领作用的言语。其次还重点探究了作为《青鸟故事集》一文中起到高潮和点题作用的篇章——《飞鸟的谱系》。文章深入到文本肌理中细查文章法度的美丽和幽深,并通过文章中的出现的掌故、过渡、周折、脉络,来更好的理解李敬泽所蕴含的态度。
参考文献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