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 “大概念”的小学设计制作类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与实践研究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试验稿)》所规定的必修课程,与此同时,与以往的活动课程相比,该课程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这也是对我国原有的“课外活动”、“活动课程”的进化,更是一种在原有活动课程基础上的创生与延续。这一课程的设置,是对我国传统教育形式的一次更新,它很大程度上改变着我国传统课程以书本知识为传授主体的教学形式,旨在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许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出发,对该课程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就。尽管如此,该课程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效果不理想,特别是在整合“大概念”的思想上表现出空白。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课程; 设计制作; 大概念;设计与实践
一、文献综述
- 研究背景
1. “设计制作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发展及现状
现在的社会快速发展,传统的以教师课堂教学,学生掌握间接经验、书本知识为主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今天学习者的发展需要,也无法适应数字时代对教育发展的要求。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世界各国都进行了不同形式的课程改革。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提出了适合本国教育实践与发展的课程改革政策,以顺应快速发展的新时代,因此也涌现出相似的课程发展趋势,即倡导课程向儿童经验和生活回归,追求课程的综合化。[1]这些课程改革的共同要求是: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加强学科知识与学生经验的整合;恰当处理综合与分科的关系;强调以学习者的经验、社会需要和以问题为核心进行课程的整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2] 鉴于此,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3]
由于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各个地区的开设情况也有所不同。一些一线城市开设的有声有色,各具特点。相反,有的地区、学校却完全是走走形式,毫无特色。特别是在“设计制作类”课程开展方面存在教师越俎代庖,将自己的构想、方案、措施等强加于学生,活动内容与校内学习脱节,不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不分年级、学段,盲目、笼统地组织活动,活动后草草结束,缺乏评价反馈的现象[4],这也是开展这类课程应当解决的问题。并且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如何达到与其他学科均衡发展也是现阶段我们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之一。[5]
2. 信息技术教学方式的转向
另外一面,信息技术作为当今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推动着社会信息化、智能化的建设与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网络强国的战略支撑,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信息技术课程也成为了重要的学习内容。为了适应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2017年9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指导纲要》没有再以指定领域的形式来呈现信息技术和劳动与技术的内容,而是指出3-9年级学段,以“设计制作类综合实践活动”为形态设计信息技术的学习内容,[6]指明了信息技术课程转变教学方式的方向是将信息技术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起来。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