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研究动词「しめる」的多义性文献综述

 2022-03-18 21:44:07

一、引言

认知语言学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一门在新的哲学观和认知观基础上,以人们对世界的经验和对世界进行感知及概念化的方法来研究语言的新兴学科。认知语言学对人类语言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人类通过视觉、嗅觉、触觉等一系列具体体验,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同时,基于同环境相互作用的身体经验而获得的交流手段。认知语言学以语义研究为中心,特别是把对多义词的多义性研究放在重点,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多义词的多个义项并不是彼此毫无关联,独立存在的,而是通过家族相似性紧密相连,并形成了一个语义范畴。从日语的语言特点来说,动词的总体数量相对较少。用相对较少的动词表达庞大的语言信息,结果就造成了日语动词中多义动词的大量存在。

本论文以典型多义动词「しめる」为例,利用隐喻、换喻以及概念范畴等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对日语多义动词「しめる」的多义性进行详细的剖析。

  1. 国内外有关多义性认知语言学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现状:国外认知语言学对多义性有诸多探讨,且已经形成基本的观念。Gibbs-&Matlock对认知语言学就词的多义性现象提出了三种观点:(1)多义词的意义是通过隐喻、转喻、概括化等认知原则相互联系;(2)多义词的意义可以构成典型结构、家族相似性结构或词汇网络;(3)无论从语言学概念还是非语言学概念来说,,多义词研究与范畴研究享有许多共性。简言之,多义词的语义结构构成一个意义范畴,在该范畴中,有一个典型意义或中心意义, 其余意义通过隐喻、转喻、概括化等认知原则而衍生。其中隐喻和转喻是两个最基本的语义生成机制,换言之,多义词源于人类的隐喻和转喻思维。在解释为什么隐喻和转喻是语义延伸最基本机制时,Nerlich&Clarke认为,为了确保被理解,说话人在给一个旧词赋予新义时,绝不会是任意的。新义要么是旧义的“邻居”(转喻),要么与旧义具有相似性(隐喻)。 一个词的多义网络通常既有隐喻的作用又有转喻的作用。

日本在认知语言学研究方面成果显著。早在19世纪80年代,日本就出现对认知语言学进行尝试探索的学者。1989年佐藤信夫推出了「レトリック認識」涉及现在经常提到的“隐喻(メタファー)、换喻(メトニミー)、提喻(シネクドキ)”等。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学术界出现了众多认知语言学研究学者,主要对西方认知语言学先进理论进行引进消化。认知语言学在日本国内蓬勃发展,至今已经形成成熟的理论框架。日本认知语言学研究现状特点可以做如下概括:(1)在理论研究上,以欧美学者的认知语义论和认知语法论为主体,以心理空间理论等为支撑,在各个方面结合日语和英语的特点展开研究,特别是在句式结构的分析、类义语分析、语义框架构建上深入研究,成果显著。(2)在应用研究上,日本认知语言学研究结合日语语言特点,重视对言语习得的探讨。(3)在方法论上,日本认知语言学研究重视跨学科研究。

日本认知语言学十分重视对语言多义性的研究。 认知语言学中处于核心地位的隐喻、换喻、范畴概念等理论对语言多义性研究有着重要意义。日语语言中一词多义现象非常普遍,每一个多义词的语义都是围绕着该词汇原始词根的混沌含义而产生发展起来的。在日本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研究日语多义性现象的论著已有很多先行研究,同时日本的认知语言学也注重英语语言的习得,以及日英语言对比等方面的研究。从日本认知语言学关于多义性研究的论著来看,其研究特点可以概括为:以认知语言学的隐喻、换喻、意式图像、概念范畴等理论为基础,将包含多义性的语义整合起来放在统一的框架内进行研究。

国内研究现状:从20 世纪90年代初以来,认知语言学在中国蓬勃发展,渗透到语言研究的各个方面。代表性的研究主题有宏观理论探讨、隐喻、构块语法和语用的认知研究等。现在,不论是在外语界还是在汉语界,认知语言学在国内已成为显学。自从20世纪80年代末认知语言学正式确立后,词汇多义现象就成为其研究的焦点之一。我国也不例外,一些学者对词汇多义性有过论述,如有的研究关注于多义词词义体系的划分(王德春,2002)。这固然有利于提高人们对多义词的认识,但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我国认知语言学目前注重的是相关理论以及英语语言等的研究。目前我国系统地研究多义词内部的语义关系,从而阐释词义发展的本质和特点的研究还不多见。在日语教学方面,我国多数高校日语专业开设了日语语言学相关课程,也越来越重视语言学相关教学,其中关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研究也是研究热点之一。

现今研究存在的不足:国内外诸多学者、专家把认知语言学的多义性理论应用于词汇习得的实证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其中也存在以下不足:这些研究多为学习者对词汇使用的情况研究,少有把认知语言学的理论用于指导动词教学和学习的实证研究,更没有研究学习者对动词的多个义项之间的认知理据的了解能否帮助其提高目标词的产出能力,也没有相关实验证据表明该范式对学习者的长期记忆是否有好处。国内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与动词的研究以思辨性研究为主,实证研究偏少。

因此,本文认为把认知语言学关于多义词的研究成果用于指导我国日语学习者对动词多义性的学习的实证研究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即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掌握动词的多个义项之间的认知理据,并用实验证明该范式对动词的长期记忆以及产出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