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関係の視点からの日本語表層格と深層格の比較文献综述

 2022-11-29 16:11:21

1、表层格与深层格的概念以及他们所表示的格关系

本文拟从格关系角度对日语的表层格与深层格进行比较,首先要明确“格关系”、“表层格”、“深层格”这三个概念。而要理清这三者的关系,不得不先介绍“格语法”这一概念。

格语法(Case Grammar)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菲尔墨(C.J.Fillmore)提出的,一经问世,便得到语言学界,特别是计算语言学界的青睐,被当时的语言学界称为“一种新的、面向语义的语法理论”,是一种重新探讨结构与语义之间关系的新的语法理论,也是一种新的语义学理论。菲尔墨在他的格语法理论中认为,一个句子由两个部分组成,即S=M P。S代表句子,M代表情态,P代表命题。情态是指句子的时态、语态等,命题指的是体词和谓词之间的物性关系,即句子的核心谓词与周围体词的关系,即格关系。

传统语言学中的“格”是指某些屈折语中的名词和代名词的形态变化,表示这些词在句子中与其他词之间的关系。语言不同,格的种类也不同,如俄语有六个格:主格、属格、与格、宾格、工具格、前置格;德语有四种格:主格、宾格、与格、所有格。这种格一般称为“句法格”,或“表层格”。菲尔墨所说的格不同于传统语言学中的表层格,而是句子深层的“语义格”,又叫做“深层格”,是一切语言的普遍现象。

日语从语言形态上分属于黏着语,显著特征是“主谓宾”结构不严格,也不强调语序,依靠黏着在独立词(体言)后面的附属词(格助词)来表示句中的语法关系,此时的格助词对应的是传统语言学中的“表层格”。同时,格助词也表达了“体言”在句中充当的语义成分,即体词与核心谓词的语义关系,这种语义关系对应着菲尔墨的格语法中的“深层格”。日语的格的翻译解释之所以复杂,就是因为这种格同时关联着语法关系和语义关系两个方面的格关系。本论文拟从这两种格关系角度,对日语的“表层格”与“深层格”进行比较。

2、国内研究综述

在对格助词的研究中,国内学者周小臣、冯晶、周永利从人生的视角,形象、整体地解析了日语格助词在“格关系”中相互关联的有机性,以达到还原其基本功能的目的:

首先,“格助词”构建了日语的“格关系”。日语中不是语序,而是格助词决定着词在句子中所处的“格”,无论语序如何变化,只要连接的格助词不变,句子整体的“格关系”就不变,句子的基本语义内容也不变。格助词构建起的“格关系”决定了日语句子最基本的语法框架结构。

接着,从人生角度,阐述了格助词的功能:客观自我的“定格”,也就是日语中的主格“が”;“主格”界定了主体,他的人生必然要有“から”(起点);启程必须有准确的“へ”(方向);前进过程中需要设定和实现各阶段的目标“に”(归着点); “と”决定了族群中与谁为伍,即作为同伴的同格性;我们的活动只能在有限的时空范围“で”内;人活着就是要有所作为,动作所涉及的被动的“客体”,即“宾格”的“を”;朝着“へ”一路前行终会撞上终止线“まで”;回首往事,总结一生,比较的基准就是“より”,我们自己所有的“の”。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