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Comparative Study of Emily and Louise from the Feminist Perspective文献综述

 2021-12-04 12:07:15

文献综述

  1. 前言

威廉·福克纳和凯特·肖邦是美国近现代文学史上两位著名的作家,尽管他们主要研究领域并不相同,但他们都非常关注女性在社会上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精神束缚问题。在福克纳的《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和凯特·肖邦的《一小时的故事》这两篇小说中,都流露出了女性主义的思想。《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讲述了美国南方没落贵族小姐艾米丽的悲剧。艾米丽的一言一行都被舆论束缚着,她和工头荷默的恋情也受到了重重阻挠。在她努力捍卫自己“打破传统”的爱情时,爱人荷默抛弃了她。终于她选择毒杀爱人,与尸为伴,以这种扭曲沉默的方式反抗控诉着社会对她的不公与压迫。《一小时的故事》讲述了美国年轻已婚女士路易斯的悲剧。在路易斯得知丈夫死亡后的一小时内,她对自由的渴望逐渐压过了一切世俗观念的束缚。然而当她准备过自由的生活时,却由于看到丈夫活着回来了而猝死。路易斯这种沉默的反抗并不被社会所理解,在人们眼里她仍旧是那个温顺的“马拉德太太”。国内外对这两本小说的研究很多,然而将这两本小说联系在一起的研究较少。本文将从女性主义的角度着重比较艾米丽和路易斯对父权制社会的反抗方式和悲剧成因,进一步探索当时西方父权制社会对女性的压迫与精神束缚。此外,本文希望能给当今社会对待女性的问题上提供一些启示。

  1. 研究背景

2.1 国外研究状况

福克纳是美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也是意识流文学在美国的代表人物。国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福克纳的小说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各自的见解。如莫杰克·里杰斯伯曼(Marijke Rijsberman) 在《福克纳小说的内在观与心理现实主义》(Interior Viewpoints and Psychological Realism in Some Faulkner Novels)一文中从内心独白和意识流的角度分析了《喧哗与骚动》、《我弥留之际》和《押沙龙,押沙龙!》这三篇小说。安妮·玛丽·布鲁姆(Anne-Marie Brumm)在《世界就像疯人院: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达洛维夫人》、威廉·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和让-保罗·萨特的《勒穆尔》中的荒诞主题》(The World as Madhouse: Motifs of Absurdity in Virginia Woolfrsquo;s Mrs. Dalloway, William Faulkner#39;s as I Lay Dying, And Jean-Paul Sartre#39;s Le Mur)中分析了这三个作品主题的相似性。詹尼弗·伯格(Jennifer Burg)、安妮·波义耳(Anne Boyle)、和肖东朗(Sheau-Dong Lang)则在《用约束逻辑程序分析《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中事件的排列顺序》(Using Constraint Logic Programming to Analyze the Chronology in “A Rose for

Emily”)中用约束逻辑程序的方法讨论福克纳小说中非线性情节的主题关联。而凯特·肖邦被誉为“美国女权主义文学创作的先驱之一”,学术界比较关注她的代表作《觉醒》。桑德拉·塔拉·韦斯(Saundra Tara Weiss)在《激情的谵妄,激情的折磨——讨论凯特·肖邦的《觉醒》中一个女人的觉醒》(Passionrsquo;s Delirium, Passionrsquo;s Torment-A Discussion of One Womanrsquo;s Arousal in Kate Chopinrsquo;s The Awakening)中分析了《觉醒》中女主人公埃德娜·庞德烈如何觉醒激情并改变了之后的生活。阿里·克什诺德(Ali Khoshnood)在《凯特·肖邦的《觉醒》:探索埃德娜·庞德烈中年危机期的转型》(Kate Chopinrsquo;s The Awakening: an exploration of Edna Pontellierrsquo;s transition during her Mid-Life Crisis)中通过荣格( Jung)、埃里克森(Erikson)和迈尔斯布里格斯(Myers Briggs)的人格发展模型来探索埃德娜·庞德烈在中年危机时的情感和心理转变。至于凯特·肖邦的《一个小时的故事》,国外研究较少。

2.2 国内研究现状

与国外相比,国内对这两篇小说的研究热情比较高。学者们从各个角度、用不同的理论去解读这两本小说。不过学者们通常从意识流、福克纳的南方情结、叙事手法等方面分析《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从女性主义角度来分析这篇小说的文章较少,而且针对艾米丽是否有反抗意识和觉醒意识的问题,学者们的看法不一。如庞玉厚在《空间与叙事:《献给爱米丽的玫瑰》的空间诗学》中探讨了空间在小说中的重要性。商亮和夏文静在《虚构与象征的典范:《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兼论福克纳对莫言的影响》一文中探索了这篇小说中的虚构性和象征性以及福克纳对莫言写作的影响。此外,魏玉杰在《“上帝与撒旦的冲突”——福克纳《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主题分析》中提出艾米丽不是南方道德的维护者,他认为“在爱情和婚姻问题上爱米丽具有强烈的自我和自主意识 ”(爱米丽即艾米丽),而商亮和夏文静的《《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兼论福克纳对莫言的影响》中认为“爱米丽全然不知南方旧有传统的父权制和妇道观给她带来的迫害和痛苦,甚至毁灭。”沈丹燕和赵海萍在《《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时间特征解读》一文中更是把艾米丽说成是“沉迷于旧南方的贵族特权中,心理时间是静止的。”至于凯特·肖邦的《一个小时的故事》,学者们主要从女性主义、叙事技巧、空间隐喻认知等视角去研究这本小说。如崔玉梅和夏宏的《“门 ”的空间、时间和社会维度——论 《一小时的故事》中“门”的象征意蕴》中着重分析了门在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刘丹和刘风光在《《一小时的故事》的多视角叙事及心理空间构建》中探索了选择性全知视角与人物有限视角相融合的叙事取得的效果。张建梅和李晓霞在《女性自由意识的悲剧的建构与解构》中从解构主义的角度分析了路易斯自由意识的不自觉性和被动性。

2.3 与本文有关的研究

刘玉宇的《爱米丽的“同谋”》分析了叙述者在小说中的形象和地位。吴晓芸在《毁灭与扭曲:福克纳笔下南方女性形象解析》中从父权制社会和清教妇道观等方面分析福克纳作品中美国南方女性形象被扭曲的原因。李常磊在《威廉·福克纳作品中女性悲剧性格成因透视》中分析了福克纳作品中美国南方女性悲剧性格成因。于晓玲在《面具之后——《一个小时的故事》中的矛盾分析》中从女权主义的角度揭示了路易斯的真实情感。彭贵菊在《真实的束缚,虚幻的自由——试论凯特·肖邦的《一个小时的故事》》中分析了路易斯失去话语空间、思维空间直至整个生存空间的悲剧主题。这些文章对本文的研究有很大启发。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