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Study of the Novel Animal Far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inary Opposition Theory文献综述

 2021-12-30 22:32:02

全文总字数:4549字

文献综述

  1. 前言

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尽管已逝世多年,但人们对他的关注热度仍不断升温。奥威尔作品主要有《一九八四》《动物庄园》, 奥威尔凭着强烈的社会良知和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在他的创作中生动地展现了极权主义盛行时的社会生活,深入地描绘了极权统治下的国家制度和社会环境,对极权主义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被称为“一代人冷峻的良知” 。无论在国外国内,对奥威尔的评价大体都经历了从主观评价到客观评价的评价,由浅层次到深层次的不断推进。

2.研究背景

2.1国外研究状况

在冷战前夕至今,对奥威尔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期是冷战时期,后期是冷战结束至今。前一时期的学者研究主要趋从 “政治批评”,是指批评者从党派的意识形态与阶级对立出发,以文本中的政治观念、关系、行动为主要研究对象。但每个时期对他的评价都褒贬不一。如詹姆斯·沃什认为奥威尔对社会的态度是 “对进步势力采取令人沮丧的仇视态度”;安尼西莫夫职责奥威尔的作品 “蔑视人类,意在诋毁”。另一方面,普利切特称赞奥威尔为 “一代英国人的冷峻良心”。

后者逐渐转向 “政治-文化批评”。涉及社会、历史、阶层等 “外部因素”,和文本结构、创作技巧等 “内部因素”。理查德·罗蒂认为 “通过从政治和文化层面双重审视奥威尔后发现,奥威尔关注的是极权主义制度下形成的残酷文化对人的影响。”约翰·罗登在《乔治奥威尔:政治文学的声誉》中表示:“为追逐利息的政治斗争将奥威尔身上的光环抹去hellip;hellip;50年代以来的研究者各取所需地误读奥威尔,纠缠于政治斗争,忽略了小说研究”。可见,这一时期对其研究不再仅仅局限于政治利益了。

2.2国内研究状况

1947年任穉羽将奥威尔的《动物庄园》译成中文,他认为 “这是一部文学的书,读者若作政治小说观,那就错了”。之后国内对奥威尔的研究开始发端。20世纪50~70年代,奥威尔在国内被当作“反苏反共”作家,他的作品也成为禁书,在1956年《译文》7月号中,其作品被认为是仇视人类的病态幻想的产物。《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59年第10期上刊载了周煦良摘译自 《伦敦杂志》1959年6月号的文章 《赫胥黎: 〈美丽的新世界重游记〉》,认为 “奥威尔的未来图景则是纯粹政治性质的”。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