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Analysis of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ooperative Learning Model: “Listening Circle” among English Majors文献综述

 2022-01-05 21:33:41

全文总字数:4590字

文献综述

一、对电影片名翻译的研究

在国外众多著名的翻译理论中,我具体例举目的论和模因论在电影片名翻译中的研究。

“目的论”是德国学者费米尔(Hans J.Vermeer)于1978年在他发表的《普通翻译理论框架》一书中首次提出的。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是目的法则(skopos rule):“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费米尔把翻译定义为“翻译是一种转换,在这种转换中交际性的语言符号或非语言符号(或两者兼有)从一种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强调翻译是在两种不同文化之间进行转换的一种交际行为,而不是纯语言之间的文字转换。“目的论”的另外两个法则是连贯性法则(coherence rule)和忠实性法则(fidelity principle)。(Christiane Nord,2001)目的论认为,所有翻译活动遵循的首要原则是“目的原则”,即翻译应能在译人语情境和文化中,按译入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Venuti:2001)在翻译方法中可总结为音译、 直译、意译、活译。(王英,2016)

模因这一术语最早是由牛津大学教授Dawkins在《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 一书中。在书中,统一仿照基因(gene)一词,创造性地制造了模因(meme)一词,译为“被模仿的东西”,用来代指人类文化思想的遗传单位“基因”。就像生物体的遗传信息是通过基因一代又一代地传递一样,人类文化思想也可以通过模仿的方式从一个人传递给另一个人,其载体就是模因。(Dawkins, Richard,1989)最早把模因引入翻译理论研究的当属英国学者切斯特曼(Chesterman)。该学者于1997 年出版的《翻译模因论:翻译理论中的思想传播》(Memes of Translation:The Spread of Ideas in Translation Theory) 一书中,他把翻译研究看做是模因的一个分支,把有关翻译本身以及翻译理论的概念或观点统称为翻译模因(translation memes),就像翻译的理论概念、规范、策略和价值观念等,并且试图用模因论来解释翻译中出现的各类问题。(Chesterman. Andrew, 2012)在模因论下,对电影片名提出了如下的翻译策略:直接引入目的语模因、转化目的语模因、拷贝源语的模因。

1、直接引入目的语模因

这种策略是指在英汉电影片名互译中,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是不存在文化空缺的。例如Lolita《一树梨花压海棠》

2、转化目的语模因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