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lysis of Negative Transfer of Mother Tongue in College English Writing文献综述

 2022-03-04 23:23:41

文献综述

1.引言语言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当母语的语言规则与目标语相似时,母语对目的语有积极影响,即正迁移作用;如果母语的语言规则同语的表达习惯和思维方式不符,则为负迁移。在二语习得过程中,语言的迁移现象无处不在,其中英语写作是迁移影响的直观表达。语言的正迁移对英语写作有积极影响,负迁移有误导作用。因此研究语言迁移在大学生英语写作中的影响对于提高英语写作水平具有积极的作用。

2.国内外研究概况

2.1 语言迁移理论

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最早兴起语言迁移理论。40年代时Fries对比研究了二语习得者的目的语和其母语,从而推进语言对比分析研究。1957年Lado根据斯金纳(Skinner)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研究发现,二语习得者的习得和输出在语言文化方面均受到母语的影响,以此提出“语言迁移”概念。语言迁移是以往任何一种语言的异同所产生的影响,它是学习者和目的语习得的一种语言二语习得研究中不可回避的问题。研究者对此进行数据分析并进一步区分语言迁移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是母语的语言规则与目标语相似时,母语对目的语产生积极作用;若母语的语言规则不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和思维方式,则为负迁移。(郭翠,2001)

语言迁移的概念不断丰富发展着。50年代后期,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地位遭遇撼动。到了20世纪60年代,乔姆斯基提出“语言习得机制”假说和普遍语法理论,影响众多学者开始反对早期语言迁移研究观点。Corder提出将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相结合,从而对学习者的语言错误进行系统分性析的“错误分析”观点,为一众语言研究者们开拓了新思路。(唐立波,2015)根据Corder论文中的观点母语对第二语言的负迁移被证实存在,但除了在语音层面外没有在别处体现。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和输出起积极作用。当母语和第二语言语法结构差异过大时,学习者不会产生语法迁移,而会使用“回避策略”。(Corder,1985)语言迁移研究角度在此时更为广泛,学者们的研究重点逐渐从学习者的语言本身转移到其心理认知层面。

20世纪60年代后,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推动语言迁移跨语言影响研究,通过对不同母语学习者在语言特征及语言输出的比较,以找寻跨语言的规律和各类语言句法的特点。这类研究不但是行为主义心理学与认知语言学研究观点的结合,还是对认知语言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Kelleman将迁移定义为“两种语言成分结合的过程”。而后语言迁移研究学者注意到,传统语言正负迁移的研究只注重迁移对第二语言的影响和输出的重要性,忽略学习者语言知识输入的过程。因此,只有将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比较研究,注重迁移在语言输入和输出中的同等重要性,才能正确理解语言的正、负迁移现象。(Faerch、Kasper,1987)

一种语言的学习必定会经历输入和输出两个步骤。语言迁移便是二语习得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它是学习者在使用目的语进行交际时试图使用的一种现象。语言迁移现象存在于语言习得的各个阶段。用中文和英文举例讲,英语属印欧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两者不仅在语音学上有着巨大的差异,词汇和句法规则也不同,这些语法规则产生的负面影响会对学习者习得英语产生巨大阻碍。大学英语写作中涉及的英语负迁移主要体现在词汇、句法和语篇三个方面,因此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2.2 词汇迁移相关研究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