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study of Black Women’s Self-identification in Sula文献综述

 2022-03-11 21:48:41

文献综述

  1. 前言

1973年在纽约出版的《秀拉》是托妮·莫里森的第二部小说。如果说《最蓝的眼睛》标志着托妮·莫里森进入文坛,那么《秀拉》则是让她成为了文学界的代表。到目前为止,托妮·莫里森是唯一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莫里森于1969年开始写《秀拉》,当时非裔美国人和其他致力于争取平等公民权利和机会的人非常积极。小说将爱情、友谊、善恶、暴力、种族主义、对自我的追求等主题交织在一起,以及家庭和社区在塑造个人价值观方面的作用。本文将着重突出黑人女性身份这一内涵,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角度深入了解这部小说。

  1. 研究背景

2.1国外研究状况

国外学术界对于托妮·莫里森小说的研究较为成熟。“从1970年莫里森发表《最蓝的眼睛》一书起,黑人女性主义作家和批评家开始让她们的声音响彻文学团体。”(Showalter:246)。作为一名黑人女性作家,莫里森在创作时不仅忽视了白人主体,而且将黑人女性人物置于创作中心。

在Faulkner和Woolf的作品中,是从死亡主题的角度来分析莫里森的作品,所以后来的研究学者们也大都从死亡的主题再次加以分析。从语言文体方面来看,莫里森小说含有政治色彩,能清楚地了解一战后黑人女性的社会地位;如Patricia Mckee专注于莫里森小说中关于性别、种族和阶级的相互依存的题词;从解构主义的角度审视了小说中秀拉这个人物。将小说中的“迷失经历”带进视野,让读者了解这正是亚裔美洲人的生活常态,更是亚裔美洲妇女的生活。从叙事技巧研究来看,莫里森采用回环形式叙事方法,使叙述尽可能冷静客观,拒绝主观干预,让人物按照客观逻辑来行事,在行动中显示个性与品格。

在《秀拉》出版一年后,Jerry H Bryant说:“我已经阅读了托尼·莫里森的第二新秀《秀拉》,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相信一些新的东西正在黑人写作领域发生。”(Gates,1993:8)莫里森独特的创作身份构成了她作品的基础,因此,其作品风格不仅对美国文学史发展有深刻意义,同时也让美国现实社会不再将黑人女性视为脱离存在的社会化身份。

2.2国内研究状况

在中国,直到莫里森在199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她的作品才受到足够的关注。莫里森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前,国内有关的学术性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成果数量较少,而且基本上是局限于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方面的探讨,研究视角较为狭隘,与同一时期国外的莫里森研究相比明显滞后,差距较大。

国内第一篇莫里森研究的学术论文是1987年胡允桓写的《黑色的宝石--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他以莫里森发表的四部长篇为据,较为深入地探讨了其笔下人物形象的文学意义、作品的主题思想以及作家的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用了不少篇幅论述秀拉形象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