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Analysis on ‘Androgyny’ in The Heart Is a Lonely Hunter Based on Archetypes Theory of Jung文献综述

 2022-03-16 23:03:59

文献综述

  1. 前言

卡森·麦卡勒斯(Carson McCullers,1917 —1967)原名鲁拉·卡森·史密斯,是美国“南方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女性作家,其文学声誉在进入 21世纪后不断高涨,如舒尔曼所言,麦卡勒斯的作品“具有建构与解构之力”,麦卡勒斯研究是一个可持续性的学术工程。卡森·麦卡勒斯从20 岁开始写作,共留下了 5 部小说、2 出戏剧,以及一些散见的随笔与诗歌。她的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主题是,个体的精神隔绝以及孤独,并对南方文学传统男性化的现象进行了挑战和质疑。在其作品中可以捕捉到大量的“双性同体”或“性别跨越者”的影子。而双性同体这种印有性别差异色彩玄妙的观念也是西方精神分析学派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在精神分析的情境中,双性同体人的形象代表了一种对完美的幻想”。20世纪早期,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瑞士心理学家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arl Gustav Jung)在心理学、精神治疗层面均曾借鉴了文学艺术中双性同体般的柏拉图式完美,在科学意义上提出了人类在心理、人格上所应具备的双性性本质或双性化倾向。例如,荣格清晰地阐明:“任一性别都在一定程度上为异性所占据”,男性人格心理特征蕴含着女性原型形象、女性无意识,即阿尼玛原型;反之,女性心理人格特征也不应抹去与生俱来的男性原型形象、男性无意识,即阿尼姆斯原型。而后,'随着文明的发展,雌雄同体的原始人变为了人格统一的象征”;双性同体人形象成为了人格心理学上具有“完整”意义的人。长久以来,双性同体观念可谓是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一个核心观念或基本理论术语。本研究将聚焦于卡森·麦卡勒斯《心是孤独的猎手》中的“双性人”形象,并通过引入荣格原型理论对于双性同体的原型进行分析,继续对作品主题的探究,从性别对立的角度深化、拓宽“精神隔离”的意义。

  1. 研究背景
    1. 国外研究状况

国外的麦卡勒斯研究起步于 20世纪40 年代,这是麦卡勒斯创作巅峰期,亦是英美“新批评”大行其道的时期。美国“新批评”派的中坚力量恰是一批来自南方的批评家和作家,因此,美国“新批评”派与麦卡勒斯研究的共生关系可谓应了天时、地利、人和,为之后的相关研究定下了基调。尽管在 20世纪50年代末,“新批评”受到了“结构主义”的强烈冲击,但时至今日,其影响力仍不可小觑。

20世纪90年代末,麦卡勒斯研究的范式发生了明显转变。在《神童:卡森·麦卡勒斯的名声,1940—1990》一书中,詹姆斯指出:“新批评的影响激发了麦卡勒斯研究中的几种形成趋势”,即“本体论批评”、“诗性特征”研究和“南方文学种类”研究。具体说来,“本体论批评”和“诗性特征”是文本内部研究,而“南方文学种类”问题则是文本外部研究。在詹姆斯看来,研究范式发生转变的原因在于冷战时期的美国在文化上“需要寻找一位重要的美国民族主义作家”,加之美国“新批评”派的主力军大都来自南方,在这种情形下,麦卡勒斯研究便与南方地域、社会、文化等外部因素结合起来。新世纪伊始,国外麦卡勒斯研究基本延续了詹姆斯所说的这一趋势:一方面,近年来国外学界发表的相关论文大都涉及作品的内部肌理、形式美学等问题,探讨如反讽艺术、文本张力、怪诞等主题;另一方面,这些论文突破了20世纪 40年代“新批评”派研究的文本内部研究局限,将研究延伸到文本外,将作品解读置于美国南方地域文学视域中,在研究范式上做到了内外结合。其中的代表性研究是刊登在《南方文学杂志》上的两篇论文: 格里森—怀特的《重访南方怪诞:米哈伊尔·巴赫金和卡森·麦卡勒斯个案研究》格里森—怀特从美国南方文学的哥特传统出发,结合巴赫金的怪诞理论,分析了麦卡勒斯小说中诸如巨人、侏儒、哑巴、双性人这样的“畸零人物”。不同于“ 新批评”派麦卡勒斯研究中常见的“怪诞”主题研究,格里森—怀特阐释“怪诞”主题时不再囿于文本内部的意象、隐喻和象征意义,而是将南北战争后的“新南方”作为外部研究的重要参照,在历史语境中考察麦卡勒斯小说的时代特征。然而,新世纪以来的麦卡勒斯研究越来越重视作家的书信、日记、手稿、自传、传记等亚文本材料在文学研究中发挥的作用。在书中,卡尔结合作家生平,按照作品发表的历时次序,剖析了麦卡勒斯的小说、戏剧作品与社会意识形态、权力政治的关联。传记研究中对亚文本材料的使用在方法论上十分接近新历史主义,新世纪以来国外的麦卡勒斯研究不再局限于“本体论”,而是结合大量文献资料、实地考证和访谈记录,将研究视野投射到广阔的社会、历史语境中。一言以蔽之,在内外结合的研究范式中,国外学者们既关注作品本身,也注重作品承载的历史意义,强调地域环境以及各种亚文本在文本阐释中发挥的重大作用,并挖掘文学作品对社会意识形态、权力机制的抵制策略。

从研究内容来看,国外对麦卡勒斯的研究起步较早且研究较为深入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是20 世纪末,“空间转向”成为当代学界的一个研究热点,“空间批评”进入文学评论家的视野。如前文所述,在新世纪之初研究范式发生转变时,麦卡勒斯研究者从文本内外来探讨“南方文学种类”问题,作家本人也被贴上了“南方地域作家”的标签。然而,在空间批评的视域中,美国南方的地域特征不仅反映地理地貌,还展现出社会矛盾与文化冲突。换言之,“南方”不仅是一个地域空间名词,亦是一个富含文化深意的综合概念。尽管它与空间、地域密切相关,却不受制于地方主义和地志学意义的束缚,因此“lsquo;南方rsquo;是一个综合概念,它既包括地理和政治因素,更强调历史的、文化的和经济的渊源”。在空间转向中,麦卡勒斯研究不再囿于南方地域文学研究,而是从空间诗学、文化地理学的宽广视角来探讨文化身份、权力机制、社会关系在各类文学空间建构中的互动关系。

其次是 酷儿”研究: 对主流文化的反思。埃文斯指出,“麦卡勒斯夫人是公开描写同性恋的第一位南方小说家”。在空间转向中,研究者们致力于撕掉麦卡勒斯的“南方地域作家”标签,因而忽视了其作品中的性别身份问题。其实,早在20世纪50年代,麦卡勒斯小说中的“同性之爱”已受到一定的关注。但同性恋情在当时的美国社会被视为禁忌,相关研究未能全面展开,直至新世纪,“谈同色变”的状况才有了较大改观。而兴起于 20世纪90 年代的“酷儿理论”(Queer Theory)则弥补了麦卡勒斯研究中未能深究“性别身份”主题的遗憾。酷儿理论的研究对象是“LGBT群体”,研究领域涉及社会学、历史学、文学等学科。在以异性恋为主流文化的当下,LGBT群体用“酷儿”一词来“描述他们相对于主流文化和少数族裔文化而言所独有的边缘感”。1997 年,布鲁姆主编了论文集《女同性恋与双性恋的小说家》,收录了不少麦卡勒斯研究论文,为新世纪的麦卡勒斯“酷儿”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据笔者统计,在2000年之后出版、发表的相关文献中,涉及酷儿理论的麦卡勒斯研究专著有11本、博士学位论文13 篇,相关论文更是不计其数。在众多的出版物中,我们不难归纳出三大研究主题:精神隔绝、成长与怪诞。这三大主题与酷儿理论相结合,极大地拓展了新世纪麦卡勒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最后是跨学科研究,极大的拓宽了卡森·麦卡勒斯研究的方向。包括在1963 年,美国著名剧作家阿尔比改编了《伤心咖啡馆之歌》,并将它搬上舞台。在《延展我的思想》一书中,阿尔比称麦卡勒斯是“一位奇特的魔术师”。阿尔比的观点激发了国外学界对麦卡勒斯电影、戏剧改编作品的研究兴趣。1951年,由麦卡勒斯本人根据自己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剧本《婚礼的成员》在百老汇连续演出 501 场,取得了巨大成功。凯塞全面考察了麦卡勒斯的所有改编作品(包括本文开篇提到的由舒尔曼撰写的麦卡勒斯生平传记剧本),结合传播学和传记考据等研究方法,旨在“帮助读者发现或重新发现麦卡勒斯及她的作品”。这些改编作品的研究成果鲜明地体现了麦卡勒斯研究在方法论上的多样性和跨学科性,并逐渐走向文化诗学之路。1990 年,“美国残疾人法案”在全美得以实施,美国政府以立法的形式禁止歧视残障人士。这样的时代语境催生了一门新学科—“残障学研究”。它始于新旧世纪之交,经过近 20 年的发展,研究队伍逐渐壮大。顾名思义,残障学研究的对象是残障人士,旨在让“残障问题hellip;hellip;引起公众的关注”。与改编研究、文学“音乐性”研究相比,“残障学研究”涉猎更广,涵盖了包括文学、社会学、人类学、伦理学、心理学和医学在内的诸多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领域。其理论体系的核心是将“残障”视为社会建构的一种方式,特别关注种族、阶级、性别等热门话题。麦卡勒斯塑造了不少“畸零人”形象,她的作品理所当然地成为残障学研究高度关注的 文本。相关专著方面,亚当斯的论著《美国杂耍: 畸零人与美国文化想象》和 邦 巴 奇的《晚期现代主义美国文化中的畸零人》围绕麦卡勒斯小说中“畸零人”残缺的身体,探讨了“残障人士”的生活状态,以及这些边缘人群对美国现代文化的影响。论文方面,格里森—怀特、法拉斯卡、塞缪尔斯、朱厄特在“残障学研究”的视域下,在各自的论文中,结合身体理论、后殖民理论等批评方法,剖析了麦卡勒斯作品中的“畸零人”形象,讨论了与身体残缺相关的性别、种族、阶级、身份等学术热点问题。总而言之,麦卡勒斯学者在“残障学研究”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展现了跨学科研究的优势,“走向文化诗学”的趋势必将极大地推动 21 世纪的麦卡勒斯研究朝着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

    1.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最早出现的译本是1979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当代美国短篇小说集》。其中收录了李文俊先生翻译的《伤心咖啡馆之歌》,当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并且由此带入了一代青年人的记忆深处。外国学者对麦卡勒斯的研究介绍也被翻译成中文,比较重要的有1982年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美]伊哈布·哈桑《当代美国文学1945-—1972》对麦卡勒斯作了独特而深入的分析。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中央编译出版社的《剑桥美国文学史》(第七卷)、由萨克文·伯科维奇主编,里面专门列出一章来介绍麦卡勒斯.这是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的一本美国文学史,由世界著名学者分章撰写,观点鲜明深刻。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