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rces of Symbols in W.B.Yeatss Poems文献综述

 2022-04-15 20:11:31

附页:

文献综述

1. 前言

叶芝是20世纪爱尔兰最伟大的诗人,曾荣获1923年诺贝尔文学奖。作为一个多栖主义诗人,他的象征主义诗歌创作尤其突出。他的象征来源复杂而多变,贯穿其一生。本文着重探讨其象征的三个主要来源,发掘象征背后所蕴含作者的情感、思想、经历等等,为其象征主义的诗歌解读提供一个正确的方向,完善、加深国内读者对其了解。

  1. 研究背景

2.1国外研究状况

叶芝逝世后,英美等国学者对其研究笔耕不辍,取得了不少的成果。皮尔斯(David Pierce)2000年出版的《W.B.叶芝:批评文集》,罗列了自叶芝同时代到2000年西方所有的叶芝评论文章,可谓是集大成之作。马乔里.豪斯(Marjorie Howes)和约翰.克里(John Kelly)2006年编撰的《剑桥文学指南:叶芝》收集了叶芝与各种文学主义之间的关系以及叶芝与性别、政治、后殖民等问题之间的关系,对了解目前西方较前沿的叶芝研究颇有帮助。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对叶芝的比较文学研究蓬勃发展。同时亚洲学者崭露头角,尤以印度和日本的研究学者较为突出,都各有侧重地阐述叶芝诗歌与本国文化的联系。同时批评家们又结合西方现当代理论,如互文性和影响研究,将叶芝研究推向纵深,主要论述了雪莱和布莱克的诗歌对叶芝的影响。随着对叶芝与传统关系研究的淡化,以及种种西方思潮的涌现,女性主义,解构主义等原理被运用到叶芝研究中。从此,叶芝研究不在只局限与其本人或爱尔兰文学,而是放在整个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的世界文学史所在的环境中,从而在物理学、心理学等多方面又丰富了对其研究。再次,叶芝的手稿也日趋发掘完善,也为研究提供了不少最新资源。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纪中下叶在叶芝故乡斯莱沟郡已有定期的叶芝研讨会举行和刊物的出版,也为世界各地叶芝研究者提供了展示、交流成果的平台。

2.2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术界对叶芝的研究可以说是方兴未艾。事实上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叶芝的名声已传入中国,其诗歌也有了零星的译本。但是有规模的译介和研究则迟至八十年代(台湾等海外华语地区相对早些,大概始于七十年代)。叶芝最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前后被介绍给中国读者,当时其译名为“夏脱”,矛盾、王统照等人在杂志上写过简略的介绍文章。1923年叶芝获诺贝尔文学奖后,在我国掀起一场译介叶芝的热潮。郑振铎,王统照诸人在各类杂志上发表叶芝的译作、评论,但尚未形成有规模的研究。建国后,由于政治等因素,西方作家的作品很少传入国内,叶芝也不例外。直到改革开放后,袁可嘉的译本才又唤起对叶芝的研究热潮。卞之琳、裘小龙相继发表译作,1994年,傅浩出版了《叶芝抒情诗全集》,这是迄今为止最全的汉译叶芝诗歌集。而后仍有不少重译之作,但多有“参考”之嫌,质量良莠不齐。除对叶芝作品的翻译外,对其诗歌的研究也随之发展。80年代,袁可嘉发表《叶芝的道路》,申奥发表《爱尔兰诗人叶芝》等文。不过这一时期主要集中于对单篇名篇的解读;到了90年代,研究开始关注作品背后或以外的东西。1999年,傅浩出版《叶芝评传》,为国内第一部叶芝研究专著,迟至2006年,才有了第二部―蒲度戎的英文专著《生命树上凤凰巢―叶芝诗歌象征美学研究》。到了新世纪,对叶芝各方面进行分析、论述的专注、论文大量出现,既有继承,又有发展,但整体发展不均,对其研究仍然有很大空间。

2.3与本文有关的研究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