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Analysis of the Transfer Effect of Wu Dialect on English Pronunciation and the Corresponding Teaching Strategies – A Case Study of Wuxi Dialect文献综述

 2022-04-29 21:19:25

文献综述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方言众多。汉语是我们学习的第一语言。绝大多数人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存在着方言负迁移现象。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表明,母语迁移是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一影响会发生在第二语言的词法、句法和语篇等各个子系统的学习中。本文以无锡方言为例,深入探究无锡方言对英语语音习得的迁移作用,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1. 引言

语音,即语言的物质外壳,是语言的外部形式,也是实现语言交际的基本媒介。Gimson(1989)认为,学好一门语言必须全面掌握语音。吴方言作为我国第二大汉语方言,在语音等方面与英语发音有较多的不同点。本文探究了无锡方言的发音特点,无锡方言对英语学习作英语发音的影响及相应解决对策,帮助无锡人讲一口地道的英语。

  1. 研究背景

2.1语言迁移理论

Ellis(1994)指出,母语迁移是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Odlin(1989)认为,目标语和其他任何已经习得的(或没有完全习得的)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所造成的影响就是语言迁移。迁移原本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已学习的知识或技能对新学习的知识、技能所产生的影响。Fries和Lado将迁移这一术语应用于语言学研究,用来指“一种语言对学习另一种语言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在二语习得中表现为:正迁移,负迁移。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促进作用;负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消极或抑制作用。简单来说,在第二语言习得中,与母语有相似之处的知识比较容易学习,相反,与母语相异的知识则较难学习(Lado,1957)。

2.2国内外研究现状

语言迁移理论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于美国一些语言学家的讨论,他们认为,在一定程度上母语影响了第二语言的习得。在发展的初期,语言的迁移研究基于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而发展。Lado(1957) 提出的对比分析假说把来自母语的负迁移看作习得第二语言的主要障碍,主张在教学中通过语言对比,促进正迁移的发生,防止和纠正负迁移。在Lado之后,有许多研究者在Lado的研究基础上,继续研究。Dulay 和 Burt (1974)在研究中发现,不同语言的学习者对英语屈折后缀的习得存在具有相似的顺序。基于此,Andersen(1983)认为, 一语与二语之间的差异不一定会导致语言习得的困难或跨语言影响。Hoffmann认为,迁移现象必须在习得过程中才能察觉到。

在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迁移理论的研究受到严重影响,一些学习者对迁移理论进行了错误的分析,许多语言学家愤怒地批评了语言迁移之说。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母语影响成为学习外语的有利条件。

20世纪90年代以后, Chomsky (1981) 的原则和参数理论被引入语言迁移研究, 中介语表征中的迁移问题成为研究者们研究的焦点。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