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Analysis of Film Title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 Theory文献综述

 2022-07-23 16:29:22

文献综述

1. 前言

近年来,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不断增强,电影作为当今社会最有影响力的一种艺术形式,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已成为各国传播自身价值观念,表达独特价值形态,以及汲取其他文化精髓的重要手段。而电影片名作为我们窥探电影灵魂的窗口,不仅要传达电影主题信息,奠定感情基调,还要能够吸引观众,为电影的宣传造势,由此看来,电影片名的翻译显得尤为重要,起到了关键的导视作用。而鉴于中西方文化存在巨大差异,电影片名的也翻译会受到这种差异的影响,质量参差不齐。

2. 研究背景

2.1. 目的论的提出

赖斯 (Katharina Reiss) 在她1971年出版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中建立了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而德国译论家弗米尔(Hans Vermeer)在1978年所发表的《普通翻译理论框架》一书中首次提出目的论,开始从译者的全新角度来解释翻译行为,并给翻译理论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变革。

目的论认为原语文本并非处于权威中心地位,而是具有无限可能性的开放实体,是译者使用的多种信息源中的一个。译者之所以选择某些信息,是因为他认为这些信息能在目标文化中满足某种目的。目的论把翻译置于人类行为理论的范畴中进行研究,指出翻译是人类的一种有目的的行为。费米尔把翻译定义为一种转换,在这种转换中交际性的语言。在这一理论框架中,翻译就意味着“在目标背景中为目标语语境内的目标目的和目标接受者制作一种文本”。这里的目标接受者即译文读者。可见目的论更强调译语读者和译语语境在翻译中的作用。

目的论的运用原则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目的原则(skopos rule),连贯性原则(coherence rule),忠实性原则(fidelity rule),忠诚原则(loyalty principle)

2.2. 目的论与电影片名翻译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