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Analysis of Subtitle Translation in Titanic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levance Theory文献综述

 2022-07-25 12:50:01

文献综述

  1. 前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全球化使电影成为最有群众基础的文化传播渠道之一。相比于剧集系列影视作品,电影的形式更丰富多样,短时间内使人们更快捷明了地去了解人物性格和文化特色。国外电影的引进不仅促进国家之间的跨文化交际,更有助于本国的文化和电影事业的发展。因此,高度还原的字幕翻译变得不可或缺。在翻译研究中,以关联理论为理论依据的尤其多,关联理论的合理性和强大解释力为翻译提供了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关联理论指导下的翻译观,在保证交际成功的前提下,译文尽可能向原文靠近:使话语本身具有最佳关联性,使译文和原文最大程度的契合,达到真实还原的境界。

  1. 研究背景

2.1国外研究状况

关联理论是西方近年来有很大影响力的认知语用学理论,它的运用领域远远超过语用学。该理论是由Sperber 和Wilson从认知科学的角度对语言交际进行了尝试性的探讨,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1986-1995)的专著中提出与交际、认知有关的关联理论。Sperber和Wilson在第一版(1987)中概述出了一条总的认知原则--关联原则,然后在第二版(1995)将原来的的一条原则修改为认知原则和交际原则。

关联的第一原则(Cognitive Principle):人类认知常常与最大关联性相吻合;关联的第二原则(Communicative Principle):每一个直显的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其本身具有的最佳关联性。关联理论关注的核心问题就是交际与认知,它不以规则为基础(rule-based),也不以准则为标准(maxim-based),而是寻找一种关联性,正如Sperber和Wilson在著作中提及:“话语的内容、语境和各种暗示,使听话人对话语产生不同的理解;但听话人不一定在任何场合下对话语所表达的全部意义都得到理解;他只用一个单一的、普通的标准去理解话语;这个标准足以使听话人认定一种唯一可行的理解;这个标准就是关联性。”(何自然,1998)

关联理论是一个具有庞大解释力的理论,它虽然不是翻译理论,但是能解释翻译活动,为翻译提供了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奠定了翻译本体论和方法论的理论基础。在翻译领域应用的最多,Wilson的学生Gutt在1991年完成并发表了博士论文:《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他的理论轰动一时并增进了人们对翻译的认识,更证实了关联理论强大的解释力。

翻译无疑是受关联理论影响最大的学科之一。从Lawrence Venuti(2004)有关于翻译的发展进程的论文中可见,关联理论很适用于翻译的研究。自从1988年Wilson的学生Gutt发表第一篇论文关于关联理论视角下的翻译观后,关联翻译理论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在西方有关于关联翻译理论的,最引人注目的,还属Robin(1988)《同声传译的语用理论》对同声传译的研究,被认为是近十年同声传译研究领域的最大突破之一。Gutt在2000年出版的《关联与翻译》第二版对文学作品中隐含信息的翻译等方面的研究。在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每年一期的《Working Papers in Linguistics》中,有关于关联翻译这方面的研究文章更是层出不穷,无论是应用还是理论探讨都十分深入。

2.2国内研究状况

关联理论的翻译观(Gutt,1991)把翻译看作是一个涉及大脑机制的推理过程,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赵彦春(1999)曾在其文章中提及:根据关联理论我们暂且把翻译定义为语内或语际间的明示-推理(Ostensive-Inferential)的阐释活动。译文正是依据意图和期待进行取舍的:译者从原交际者明示的交际行为中寻找最佳关联性(Optimal Relevance),再把这种关联性传递给受体,也就是说译者把自己的理解传达给受体。通过何自然与冉永平对关联理论的研究可知想要达到交际成功,首先要求交际双方说话让对方明白也就是“互明”(Mutual Manifestness),其次寻找一个最佳的认知模式--关联性(1998)。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要达到交际双方的谈话意图被对方识别并产生话语,需要找到对方话语同语境假设的最佳关联,通过推理推断出语境暗含,最终取得语境效果。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