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骑行绿道是一种线形绿色开敞空间,通常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内设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景观游憩线路。一般地,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沟渠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设,可供游人和骑车者徜徉其间,形成与自然生态环境密切结合的带状景观斑块走廊,承担信息、能量和物质的流动作用,促进景观生态系统内部的有效循环,同时加强各密近斑块之间的联系。
绿道由绿廊、慢行道、驿站和标识系统组成。其中绿廊起到保障绿道基本生态功能、营造良好景观环境作用;慢行道按照使用方式的不同分为步行道、自行车道和综合慢行道三种类型;驿站是绿道服务设施的主要载体;标识系统、则一般包括信息、指示、规章、安全警示标识等四种类型,具有解说、引导、禁止、警示、科普、宣传教育等多种功能。
城市自行车骑行绿道的景观格局要考虑地形、植物搭配、景观设计、驿站、安全设施、标识系统等要素。本研究针对城市自行车骑行绿道,对骑行绿道的发展进行概括总结。结合某个城市的具体案例,对城市自行车骑行绿道的要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
- 国内的现状研究
杨介榜等以温州市作为研究对象,提出了自行车道规划设计应遵循的原则以及对道路横向空间的要求于路权分配提出了自行车道与机动车道、人行道、公交站和路内停车的关系及处理方式的优化建议[[1]]。
刘兰辉等分析了上海南汇新城自行车道路网连续性、路面平整度及横断面功能设置等问题,提出了完善自行车交通设施的措施与建议[[2]]。
李翔从道路横断面、行车道网络、交叉口及公交站、自行车立交、自行车停车等方面,对广州市自行车交通相关的道路规划和设计提出了优化建议[[3]]。
郑佳芬等对厦门岛内的自行车出行时空特征及需求进行了分析,将自行车出行划分为综合网络型、枢纽-节点型和向心型3种模式,并提出采用“片区+联络线”式结构来构建厦门岛内自行车道系统,并对厦门岛内的自行车道规划提出了优化建议[[4]]。
三、关于研发投入理论的研究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