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物流园区的相关概念
物流园区作为现代物流向着集约化方向转型的重要媒介,就其产生与发展在唯物论的视角里是必然产物。在对物流园区规划的理论研究方面,随着物流园区的产生,相关的规划理论也得到了丰厚的积累,这些积累离不开国内外学者们多视点多角度的规划研究。
- 国外研究综述
东京被誉为物流园区初始形态的诞生地,萌芽阶段一般被当地人称作物流中心,物流集地类似的名词。由于物流园区对当地经济拉动能力相当明显,并且具有改善交通布局的作用,慢慢的,这种模式开始推广到欧洲等一些发达地区。再后来这种模式被引入类似印度、中国这类发展中国家,人们开始适应了这种货物集散方式带来的变革。由于,物流园区接受时间和建筑风格以及运营模式各有不同,在存在着文化差异的各个国家中发展的物流园区其形态和发展思路必然是在迎合了国家整体发展态势的前提下进化的,因此不同的国度,物流园区发挥的作用和承载的意义有差别的。例如,日本的物流园区建设的是为了解决交通拥堵,释放交通压力而出台的一种解决方案。但是,在欧洲国家,建设物流园区则是为了完善交通运输网络体系,提高供应链上下游衔接的完整性和合理性,从而降低货物的流通成本,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欧洲,物流园区的初始形态是类似货运村的空间范围集合。其实已经是现代物流园区的萌芽形态,已经开始为入驻企业提供必要的公用设施,同时货运村有相关的管理规定,恶意竞争,破坏市场规则的行为,在这里是不被允许的。 最早期的理论研究,来源于规划人员的实践经验,后来逐步发展成为一整套的理论体系。
Yang(2000)[1]将 SLP 方法用在了半导体设备生产企业布局中,通过量化各工作单元物流强度以及分析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影响,结合层次分析法设计出了较为完备的布局方案,是较早把 AHP 和 SLP 相结合的理论成果。
Kundu 等(2012)[2]分类梳理了现有的规划布局理论,对平面布局可延伸性的理论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为布局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Hosseini (2013 )[3]对高层多层设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其研究成果中,首先利用经典的 SIP 法对高层设施做了初步规划,在其研究中,楼层之间的电梯视作货物运输的通道。其次通过ARENA 对其高度仿真,最后通过仿真优化得到最终结果。优化的结果通过仿真软件可以明显的体现在时间、成本等指标上。
Hidayat(2014)[4]将 SLP 方法用在了车间布局规划中,在研究时,他将搬运成本量化为:时间、劳动力、叉车、燃料,将量化后的数据与搬运距离求商值,得到单位距离的搬运成本。根据得出的密切层度关系以及机器占地面积等数据,运用 CARFIT 软件设计出布局方案。在对比两条流水线的距离和成本后,发现后一条得到了明显优化。
(2)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在物流园区规划理论研究方面,相较于国外几十年的研究经验略显单薄,无论研究方法还是切入点都相对较浅,但是随着我国现代物流的高速发展,起步的落差已经开始呈现急剧缩小的态势。尤其因为物流园区具有综合性、集约性等特点,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对物流产业有所推动,为了发展物流业,我国在2009 年后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对物流产业的扶植政策,这些政策文件的出台在相当程度上激发起国内学者对物流园区规划布局的研究热潮。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